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已经在2008年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组织批准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然而,TMS的治疗效果很有限,只有约30%的患者在接受TMS治疗后抑郁症状有所改善[3]。研究者们猜测,rTMS抗抑郁的临床疗效低或许是由不合适的刺激靶点引起的[4]。Fox等人于2012年发现,TMS刺激的靶点位置与膝下扣带回(sub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sgACC)的负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越强,临床疗效越好[5]。然而,2017年的一篇荟萃分析发现,抑郁症病人膝前扣带回(pregenual ACC,pgACC)的低频振幅值(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并且ALFF异常的峰值点不在sgACC上[6]。所以我们假设,或许pgACC更适合作为TMS的效应靶点。除了靶点位置与临床疗效有关外,刺激强度也是提高抑郁症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7]。目前多通过测量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确定TMS机器的输出强度。普遍认为,MEP的振幅大小代表着对应的运动皮层兴奋性大小[8]。与此同时,ALFF作为衡量大脑低频震荡幅度的指标,反映了大脑局部的自发活动强度。Rsf MRI研究发现ALFF闭眼状态(eyes closed,EC)下感觉运动区(sensorimotor cortex)信号高于睁眼状态(eyes open,EO)[9]。因此,基于ALFF的研究结果,我们假设MEP的振幅及其波动在EO与EC之间也存在差异,未来的TMS实验需要统一被试的睁闭眼状态。【方法】研究一:为了探索功能连接定位个体化TMS靶点的方法,我们用88个正常人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计算前人文献里报告的靶点的功能连接与临床效果的关系:(1)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sgACC与pgACC与全脑功能连接模式;(2)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对疗效好/疗效差靶点间功能连接的差异;(3)皮尔逊相关计算临床疗效与靶点功能连接的相关关系。为了比较sgACC效应靶点、pgACC效应靶点与传统的“5-cm”方法靶点的实际临床效果,90个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以上3类定位方法寻找刺激靶点进行治疗,并计算临床量表的改善程度及功能磁共振指标的差异。研究二:30个健康正常人在睁、闭眼状态分别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结束后使用TMS测量MEP,测量靶点为手部肌肉对应的hotspot,分别记录EO与EC状态下MEP随时间的变化。磁共振数据计算睁闭眼间ALFF的差异,MEP数据计算EO与EC间MEP振幅及标准差的差异。【结果】研究一:(1)pgACC与sgACC皆与DLPFC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pgACC与DLPFC的负相关显著强于sgACC;(2)疗效好vs.疗效差靶点中,其中一对,疗效好的靶点与ACC(pgACC和sgACC)的负功能连接强于疗效差的靶点,但另一对的功能连接没有显著差异。(3)靶点的功能连接与临床疗效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由于临床实验是双盲设计,目前还在进行中,所以无法进行初步分析及获得初步结果。研究二:在闭眼状态下,ALFF值在感觉运动区显著高于睁眼状态,然而MEP的振幅及标准差在两个状态间皆没有显著差异。【讨论与结论】我们只能部分重复Fox的结果,这种不一致性或许是由人种差异造成的。尽管功能连接的模式表明大脑深部的sgACC和pgACC都与大脑表浅部位的DLPFC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然而,pgACC跟DLPFC的负连接显著地强于sgACC。选择pgACC作为潜在的刺激靶点,可以与DLPFC产生更稳固的负连接,进而对ACC-DLPFC网络产生更多的影响。尽管EO与EC ALFF差异的研究结果与前人保持一致,但本研究并未发现EO与EC间MEP的振幅及其波动有差异,需要进行更深入地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