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创业板成立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体系,许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后,股价表现优异,特别是2013年创业板指数全年上涨82.73%,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3日更是暴涨88.31%,吸引了众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关注。投资者对于股票价格下跌和上涨的反应是不同的,对下跌的反应更大,表现在市场上就是收益率的波动性非对称。本文在“杠杆效应”以及“波动性反馈效应”现象相关理论指导下,采用EGARCH (1,1)、GARCH-M(1,1)模型,对创业板日度交易数据和五分钟交易数据分别进行实证分析,描述创业板的波动性特征,并且研究市值差异和资产负债率差异对“杠杆效应”的影响,让监管当局和研究者对于新生的创业板市场的微观特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创业板指数在日度频率上存在比较弱的“杠杆效应”,且统计上不够显著;而五分钟频率上存在显著的“杠杆效应”,将2012年2月3日到2015年2月2日的创业板五分钟报价序列分为三个阶段,研究发现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再到第三阶段,其波动性非对称现象逐步明显;市值差异和资产负债率差异对“杠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投资者对市值小的公司“利空消息”更为敏感;虽然对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利好消息”更为敏感,但是也意识到了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对市值大及资产负债率低的公司出现的“利好消息”更为敏感。最后,本文针对创业板从“上市发行制度”、“交易监管制度”、“退市制度”、“转板制度”、“再设立一个创业板”这几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