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中国文学发展的“时与潮”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10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与潮文艺》创刊于1943年3月15日,停刊于1946年5月15日,历时3年,共出25期,是抗战后期重庆文坛的重要文学期刊。《时与潮文艺》刊登了大量翻译、创作和理论批评作品,不仅成为中外沟通与交流的窗口,也是不同风格的创作对话的空间。在各种研究中,常能看到《时与潮文艺》作为“参考文献”而被提及,却鲜有人以期刊作为文本进行现代文学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时与潮文艺》期刊的研究来获得了解或重新认识抗战后期文学发展面貌的启示。本文分四个部分:绪论是从提出论题、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内容方面论述本文的意义。第一章着重于对《时与潮文艺》与抗战后期文学开放性的分析。这里有两个要点:第一节翻译介绍将分别从《时与潮文艺》与《小说月报》《现代》的关系及其译介活动着手,希望通过《时与潮文艺》认识抗战后期文学对现代文学开放性传统继承与更新的历史意义,在抗战背景下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潮流保持同步的努力。第二节是对《时与潮文艺》翻译作品进行文本研究,通过审视翻译作品主题倾向及翻译意图,认识《时与潮文艺》翻译作品对抗战后期中国文学的现实意义和对创作方向的引导。第二章是对《时与潮文艺》创作进行研究,通过审视抗战后期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各文体创作实绩,分析《时与潮文艺》创作与抗战后期文学多样性问题:在小说中分化的抗战主题、在诗歌中抒写的个人情感、在戏剧与散文中表现的抗战时期的日常生活取向。从这三方面认识该刊促进现代文学各种样式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作用,以及抗战后期文学多个层面共同存在的发展状态。第三章着力探讨《时与潮文艺》与抗战后期重庆文学主流性。《时与潮文艺》创刊于陪都重庆,从该刊对国外文学的评论和国内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时与潮文艺》的时代导向和价值取向,以此认识抗战后期重庆文学的主流性特征。为便于全面认识和研究《时与潮文艺》,另将该刊出版资料和总目附于正文后,作为一种补充。《时与潮文艺》既非党派、机关刊物,又非同人刊物,它开辟了包融不同声音的文学空间,表现出独立的文学立场。凭借着编者世界性的眼光和撰稿人实力的支撑,《时与潮文艺》呈现出翻译、创作与理论批评三维一体的刊物特色,为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为我们研究抗战后期文学潮流和风貌提供了重要支点。《时与潮文艺》在反映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反映灾难岁月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等方面,可以说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剪影。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为我们绘就了新的蓝图,那就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从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低压电网智能化工作不断推进,智能总保的安装、投运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论述了智能总保在实际现场调试和应用中碰到的常见问题以
目的:通过对白裤瑶族线粒体DNA D-Loop HVRⅠ区序列碱基的测定,了解其遗传多态性。方法:应用PCR扩增产物及直接测序法,对31名白裤瑶无血缘关系健康个体mt DNA HVRⅠ区进序列检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唐代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宋代瓷器产生了重要影响。唐宋瓷器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这一风格的确立是在瓷器种类的增加、工艺的进步、装饰手法的多样以及装饰题材丰富的基础上完成的。在唐代瓷器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中,不仅有对前代的借鉴,更有唐代的积极创新,同时带有中西文化交流大背景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最终形成了独特而兼具开创性的艺术风格,是划时代的创举,对后世瓷器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瓷器在唐
<正>家校合作教育,是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保持一致,遵循教育规律,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合作,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为提高稻草的适口性和消化利用率,本试验以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枯草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作为试验因素,采用L9(3)4正交设计确定试验组合并对稻草进行微贮发酵处理,分别在第7d、1
无人系统作为当前军事技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其应用领域不断向深向广拓展。本文着眼未来信息作战要求,将无人系统融入现代装备体系中,从无人系统集群入手,探讨建立基于新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