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组织和分子信号通路方向,分析实验动物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探讨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乌头注射液的临床使用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并探究新的用药途径。方法:将32只健康的五月龄新西兰白兔适应性地喂养1周后,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编号,利用编号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A组空白组7只,造模组25只。对造模组进行造模。为确保造模的有效性,此时于AB两组中各随机抽出一只进行解剖,观察膝关节病变情况(预实验)。将造模组24只大耳兔按每组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B)、玻璃酸钠对照组(C)、正清风痛宁对照组(D)和乌头注射液治疗组(E)。而后每隔三天(即第1、4、7、10天)进行一次双后膝关节腔药物注射,一共注射四次,C组给予0.2ml玻璃酸钠注射液,D组给予0.2ml正清风痛宁注射液,E组给予0.2ml乌头注射液,B组给予生理盐水0.2ml,A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在四次给药结束后继续正常饲养1周,然后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所有30只实验兔,首先采集各兔膝关节液,离心,冷藏,备用。切开关节囊,观察膝关节软骨情况,收集影像资料;最后收集实验兔的关节软骨,液氮中保存,备用。实验项目:1、病变关节的肉眼观察;2、光镜下的形态;3、酶联免疫法检测标本中的Sox-9含量。结果:(1)通过观察切开的关节囊照片可以看出:A组正常;B组膝关节损伤最重,局部变化大,软骨面粗糙,赘骨生成;C、D组稍有退变;E组软骨形态最接近于A组。(2)光镜下对关节软骨的切片观察结果可以看出:A组切片细胞形态结构正常;B组病变明显;C、D组软骨细胞形态结构稍有重叠及紊乱;E组软骨细胞基本排列正常,相比较而言最接近A组。(3)通过严格Mankin’s评分结果显示:五个组别中A组评分最低;B组评分最高,受损最为严重;C、D组评分稍高于A组,说明经治疗后评分明显降低;E组评分与A组评分相比较差异不大。A组评分与B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评分与C、D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评分与E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组与E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关节液中Sox-9表达情况结果:Sox-9表达均值A组最高,B组最低;C、D使用相应的药物干扰后,两组所测蛋白浓度均高于B组,但两组相差不大;E组使用乌头注射液干预后,其分泌蛋白所测值介于A组和C、D组之间。A组与BCD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与AB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通过对兔膝关节面直接观察及评分发现:乌头注射液,正清风痛宁及玻璃酸钠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一定治疗作用,且乌头注射液效果更佳;2、通过镜下观察可以看出:乌头注射液组明显降低Mankin’s评分,因此能有效保护膝软骨细胞,维持正常的软骨细胞秩序;3、ELISA检测结果:乌头注射液可以抑制Wnt/β-catenin经典通路的启动,阻断信号因子向下游传递,并增加了Sox-9与aggrecan的表达,促进软骨细胞的分化,保护关节软骨;Sox-9与aggrecan的表达呈正相关性,共同调节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