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抗病突变体cpr30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及抗病机制初探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at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抗病机制一直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人们对植物应答病原菌胁迫的作用分子及其作用方式已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但抗病途径的一些节点仍不清楚。抗病突变体是研究植物抗病机制的有效工具,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这些突变体进行研究,可以较全面地揭示出受突变基因调控的蛋白及其介导的抗病相关途径。CPR30是植物抗病反应的一个负调控因子,拟南芥功能缺失突变体cpr30具有自发的超敏反应和系统获得性抗性现象,是典型的获得性抗性突变体。本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cpr30突变体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CPR30对抗病途径的调控机制。本文用双向电泳对野生型和cpr30的总蛋白进行了分离,凝胶图谱分析结果显示cpr30的双向电泳图谱中有52个蛋白点的表达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将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点经酶解后用MALDI-TOF-MS进行质谱鉴定,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有33个蛋白点得到鉴定。这些差异表达蛋白按生物学功能可分为以下5类:防御相关蛋白;氧化还原相关蛋白;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蛋白折叠及动态平衡相关蛋白。用荧光定量PCR对部分编码差异表达蛋白的基因进行了转录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其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蛋白表达的滞后性和翻译后修饰有关。对部分差异蛋白进行了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表明其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与蛋白质组学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pad4cpr30双突变体几乎完全抑制了cpr30的矮小表型,并且阻断了cpr30中一些抗病因子的表达。本文对pad4cpr30双突变体进行了蛋白质组学研究。双向凝胶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共有9个蛋白点的表达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质谱结果显示这9个蛋白点都得到了可信的鉴定结果。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蛋白折叠、细胞氧化还原动态平衡、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四个途径。其中有6个蛋白在cpr30中的表达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这6个蛋白可能也参与CPR30调控的抗病途径。由于CPR30是一个F-box蛋白,可能通过与SKP1和Cde53形成泛素连接酶复合体来参与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因此cpr30中表达发生上调的蛋白有可能是CPR30作用的底物。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对CPR30的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只有SGTla及其同源蛋白SGT1b能与CPR30相互作用。进一步通过构建sgt1a cpr30和sgtlb cpr30双突变体来研究SGTla和SGTlb在cpr30中的作用。表型观察和台盼蓝染色结果表明这两个双突变体部分恢复了cpr30的株高并抑制了其细胞坏死现象。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双突变体的感病情况介于野生型和单突变体之间,即部分恢复了cpr30的感病表型。这说明SGTla和SGTlb参与了CPR30介导的抗病途径,并在该途径中起正调控作用。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钢管再生混凝土组合柱在大偏心受压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偏心距、含钢率和长细比为参数,设计了10根试件进行静力试验。结果表明:此类构件大偏心受
<正> 乳酸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lactate)的化学名是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乳酸盐,为一合成的高效抗菌药。其注射液已由德国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