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VC<,p>/Fe复合材料中VC生成条件及材料耐蚀耐磨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guang9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原位反应铸造法制备了VCP/Fe复合材料。通过热力学计算和相图分析,研究了原位VC颗粒的性质及其生成条件;利用XRD、SEM、EDX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VC颗粒的立体形貌;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熔炼工艺对VC颗粒形貌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复合材料耐蚀耐磨性能的评价体系,测定了VCP/Fe复合材料及对比材料的耐磨耐蚀性能。热力学计算表明在Fe-Cr-Ni-V-C五元熔体中,Cr7C3生成的Gibbs自由能最低,熔炼温度低于1680℃时容易生成;当温度高于1680℃时,Cr7C3分解释放出C原子,此时VC生成的Gibbs自由能最低,开始大量形核、长大。相图分析表明对于Fe-15Cr-V-C合金,含V量为8~10%,含C量为2.4~3.0%时合金达到过共晶成分,VC从合金液中直接形核长大而析出,此时VC形貌最好,呈团球状均匀分布在基体中。熔炼温度、反应时间和球化剂对复合材料中VC颗粒的形貌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熔炼温度高于1680℃时,VC增强颗粒大量形成;熔炼温度提高也降低了Cr7C3的含量,减弱了它对基体的割裂作用,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球化剂的加入使得VC颗粒更加细小弥散,冲击断口韧窝增加也更明显,进一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韧性;1750℃保温5min时,可以得到理想大小和形状的VC增强颗粒,此时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HRC 45.5、13.1 J/cm2)。XRD分析表明,复合材料的基体为铁素体和奥氏体双相组织;铁素体的成分接近434-L不锈钢(Cr17 C<0.12%),在基体中的体积分数为20%,奥氏体的成分接近304L不锈钢(Cr19Ni11 C<0.1%),占基体体积分数的80%;V与C以V4C3的形式结合;Cr一部分以Cr7C3的形式存在,一部分固溶在铁素体和奥氏体基体中;而Ni全部固溶在奥氏体基体中。深腐蚀后的SEM观察表明复合材料中增强颗粒在空间呈球状,尺寸为5~10μm,EDS显示颗粒只含有V和C,结合XRD的结果表明增强颗粒为V4C3。通过测定阳极极化曲线表明,原位VCp/Fe复合材料致钝电位较低,钝
其他文献
锻造由于存在塑性变形,使制件性能控制易实现,但制件形状则受到很大限制;而液态压铸,由于流变性充填,容易实现制件形状的精确控制,而对于性能控制,则难以实现。如果两者融合,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规则的不断完善,跳跃类难度动作对竞技太极拳竞赛成绩的取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将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所以难度完成质量的高低决定比赛的成败,为
喷射沉积技术制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增强颗粒分布均匀、界面反应程度低、基体合金凝固速度快等诸多优势。然而喷射沉积制备的沉积坯具有一定的孔隙率、沉积坯内部未达
互联网时代改变的不是品牌定位的核心,改变的是品牌传播方式,随之而言带来的是品牌塑造模式的革新.中国品牌发展经过了从质量品牌到定位品牌、粉丝品牌等多个阶段,尽管相较于
铁电材料具有优良的介电、压电、铁电、热释电及介电非线性等特性,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可用于多种器件如:动态随机存储器、红外传感器及可调微波器件等。特别是其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