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左归丸联合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且中医证型属于“肾阴虚证”的患者,依据纳入标准共收集到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A、B、C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PKP+左归丸+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B组采用PKP+唑来膦酸+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C组采用PKP+左归丸+唑来膦酸+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其中A组失访1人,B组失访1人,C组失访2人,实际完成A组29人、B组29人、C组28人共86例患者。患者年龄为64~83岁,平均年龄为71.66±5.03岁。其中男性33例,女性53例。收集资料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骨密度水平以及临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结果:1、3组患者术前在一般情况(如手术方式、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VAS评分: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各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点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4周,VAS评分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2周、24周的各组患者的VAS评分具有组间差异P=0.000(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组分别与A、B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5)。3、ODI评分: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ODI评分,各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点的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4周,ODI评分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2周、24周的各组患者的ODI评分具有组间差异P=0.000(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组分别与A、B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5)。4、骨密度: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骨密度水平,各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点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12周的骨密度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各组患者的骨密度水平具有组间差异P=0.000(P<0.05),其中A组与B组对比,B组骨密度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5),B组与C组对比,C组骨密度升高更明显,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5)。5、临近椎体骨折率:治疗后1月内,各组患者无一例新发椎体骨折;治疗后6月内,A、B、C组新发骨折例数分别为5例、3例及1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月内,A、B、C组新发骨折例数分别为10例、7例及2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B组分别与A、C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1)。结论:左归丸联合唑来膦酸在PKP术后具有较好的抗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能明显降低患者腰背部的疼痛,改善患者腰部功能障碍,提高骨密度水平,降低椎体骨折的再发生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