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及EMS方法诱导小麦叶锈菌毒性突变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ww4479786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采用紫外线及化学诱变(甲基磺酸乙酯,EMS)的方法对小麦叶锈菌菌株05-5-46的单孢菌系进行诱变,在夏孢子相对致死率为90%时获得了4株遗传稳定的发生了毒性变异的突变菌株。在20W紫外灯管,距离30cm处,照射16min的诱变剂量下,由紫外线诱变产生了3株稳定的小麦叶锈菌突变菌株:Mut1、Mut2、Mut3。突变菌株Mut1是在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38上筛选出来的,对TcLr38发生了毒性突变,反应型由“;”为“3”,但对TcLr19发生了非毒性突变,反应型降低,由“2”变为“0”,对其他几个筛选品种的反应型均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Mut2仅对TcLr14a发生非毒性突变,对其他筛选品种均变化不大;Mut3对TcLr19发生了毒性突变,对TcLr14a的反应型发生了致病性分化,一部分表现为“3”,一部分表现为“;1”。试验表明紫外线诱导的方法可使我国小麦叶锈菌发生毒性和非毒性诱变。由EMS诱变产生的小麦叶锈菌突变菌株Mut_化是在EMS浓度为0.03mol/L时,处理10min为最适诱变剂量下,在筛选品种TcLr10上筛选出来的,对其他筛选品种TcLr19,TcLr38,TcLr10的致病能力明显下降,在TcLr19上反应型由“2”变为“0”,在TcLr38上的侵染型由“;1”变为“0”,在TcLr10上由“3”变为“;1”,为非毒性变异。本研究通过诱变获得了对TcLr19和TcLr38有毒力的突变菌株。毒性基因V2a,V9,V24,V17,V42,V3a,V23,V32,V43,Pavon76完全没有出现过,即诱变菌株对上述基因没有毒力,而改变了对Lr1,Lr15,Lr26,Lr3ka,Lr30,Lr19,Lr34,Lr33+34,Lr20,Lr23,Lr38,Lr40的致病能力。将所获得的突变菌株进行密码命名,并与已发现的部分小麦叶锈菌株进行比较,发现本实验所得到的4株小麦叶锈菌突变菌株为新的致病类型。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选用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的两个菌株CPW-1与E17以及它们的杂交后代作为实验材料,对其无毒性进行遗传分析,利用AFLP标记对杂交后代进行了分析,
灰霉病在果蔬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危害严重。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tea)是引起植物灰霉病的主要病原菌,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可侵染200多种植物(如葡萄,番茄,草莓和黄瓜等)。灰葡萄孢的
近年来,由于设施辣椒栽培面积的连年扩大,轮作倒茬越来越困难,辣椒根腐病已经成为我国北方设施辣椒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子之一。本论文针对辣椒根腐病病原不清,防治药剂不得当引
川硬皮肿腿蜂,至发现以来通过多年人工繁育的系统的研究,现已行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工繁蜂流程,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了年产5000万头能力建设目标(周祖基1999)。并通过大量的野外防治
克百威是一种高效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在农业生产的很多方面都有使用。但是,克百威较大的残留量及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构成了威胁。因此寻求高效、无附加污染的方法来治理
本文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采集了横断山北部高山区35个样点43个土样,用稀释平板法对该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计数。对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分析了真菌数量与土壤养分
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至今尚无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办法。本实验参照国内外文献,设计了能扩增青枯病菌
柑橘溃疡病(Citrus Bacterial Canker Disease,CBCD)为一种由地毯草黄单胞杆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Xac)引起的细菌性病害,该病害对柑橘生产危害严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