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采用紫外线及化学诱变(甲基磺酸乙酯,EMS)的方法对小麦叶锈菌菌株05-5-46的单孢菌系进行诱变,在夏孢子相对致死率为90%时获得了4株遗传稳定的发生了毒性变异的突变菌株。在20W紫外灯管,距离30cm处,照射16min的诱变剂量下,由紫外线诱变产生了3株稳定的小麦叶锈菌突变菌株:Mut1、Mut2、Mut3。突变菌株Mut1是在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38上筛选出来的,对TcLr38发生了毒性突变,反应型由“;”为“3”,但对TcLr19发生了非毒性突变,反应型降低,由“2”变为“0”,对其他几个筛选品种的反应型均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Mut2仅对TcLr14a发生非毒性突变,对其他筛选品种均变化不大;Mut3对TcLr19发生了毒性突变,对TcLr14a的反应型发生了致病性分化,一部分表现为“3”,一部分表现为“;1”。试验表明紫外线诱导的方法可使我国小麦叶锈菌发生毒性和非毒性诱变。由EMS诱变产生的小麦叶锈菌突变菌株Mut_化是在EMS浓度为0.03mol/L时,处理10min为最适诱变剂量下,在筛选品种TcLr10上筛选出来的,对其他筛选品种TcLr19,TcLr38,TcLr10的致病能力明显下降,在TcLr19上反应型由“2”变为“0”,在TcLr38上的侵染型由“;1”变为“0”,在TcLr10上由“3”变为“;1”,为非毒性变异。本研究通过诱变获得了对TcLr19和TcLr38有毒力的突变菌株。毒性基因V2a,V9,V24,V17,V42,V3a,V23,V32,V43,Pavon76完全没有出现过,即诱变菌株对上述基因没有毒力,而改变了对Lr1,Lr15,Lr26,Lr3ka,Lr30,Lr19,Lr34,Lr33+34,Lr20,Lr23,Lr38,Lr40的致病能力。将所获得的突变菌株进行密码命名,并与已发现的部分小麦叶锈菌株进行比较,发现本实验所得到的4株小麦叶锈菌突变菌株为新的致病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