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各证型和胰岛素抵抗、IL-6、IL-8等指标的关系;并探讨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101例T2DM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7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57.71±12.48岁。按中医辨证分为四种证型,阴虚热盛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4.09±11.77岁;湿热困脾27例,男性21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4.89±14.31岁;气阴两虚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9.72±10.74岁;血瘀脉络27例,男性16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63±11.65岁;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5.97±8.97岁;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IL-6、IL-8,计算Homa-IR=FINS/22.5e-lnFBG,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Active Index,IAI)=1/FINS×PBG,Homa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 Cell Function Index,HBCI)=20×FINS/(FPG-3.5),空腹β细胞功能指数(Fasting b Cell Funtion Index,FBCI)=FINS/FPG。比较不同中医证型与健康对照组的 IAI、HBCI、FBCI,同时对 T2DM患者IAI及IR与中医辨证分型以及IL-6、IL-8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DM各证型患者BMI都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或p﹤0.01),湿热困脾组都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或 p﹤0.01),气阴两虚组及湿热困脾组明显高于阴虚热盛组(p﹤0.05或p﹤0.01)。 ②T2DM各证型病程长短顺序为:阴虚热盛组<湿热困脾组<气阴两虚组<血瘀脉络组,其中血瘀脉络组明显高于阴虚热盛组及湿热困脾组(p﹤0.01),气阴两虚组明显高于湿热困脾组(p﹤0.05)。 ③T2DM四型的FPG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阴虚热盛组明显高于血瘀脉络组(p﹤0.05)。血瘀脉络组及湿热困脾组FIN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气阴两虚组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三组均明显高于阴虚热盛组(p﹤0.05或p﹤0.01)。 ④T2DM各证型中气阴两虚组、湿热困脾组及血瘀脉络组IA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明显低于阴虚热盛组(p﹤0.05或p﹤0.01),阴虚热盛组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气阴两虚组、湿热困脾组及血瘀脉络组HOMA-I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明显高于阴虚热盛组(p﹤0.05或p﹤0.01),阴虚热盛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T2DM各证型均存在IR,IR程度各不相同,以阴虚热盛组最低。 ⑤T2DM四证型以血瘀脉络组HBCI最低,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也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正常组与气阴两虚组、湿热困脾组及阴虚热盛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脉络组 FBCI明显高于阴虚热盛组及气阴两虚组(p﹤0.05或p﹤0.01)。 ⑥T2DM各证型IL-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血瘀脉络组明显高于阴虚热盛组(p﹤0.05);T2DM各证型 IL-8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⑦T2DM患者IR与FPG、BMI、FINS、IL-6、病程等变量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IAI呈负相关(p﹤0.01)。并通过Partial相关分析表明,在控制IL-6影响后, IR仍与与FPG、BMI、FINS、病程等变量呈正相关(p﹤0.01),与IAI呈负相关(p﹤0.01)。说明IL-6是重要的IR决定因素。提示IR与FPG、BMI、FINS、IL-6等指标有密切关系,这些指标群可综合评估IR。 结论:①T2DM患者中医各证型显示该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变化,IR现象在中医各证型中也有不同的变化,从而说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②IL-6可作为T2DM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数。 ③IL-6与IR呈正相关,是重要的IR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