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腰椎后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腰椎后路正中切口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比研究,探讨分析经多裂肌间隙入路的实际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们选取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本课题小组收治和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数共82例,所有患者都经过12个月的随访。采用传统腰椎后路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设为A组,其中:传统腰椎后路正中切口入路单节段单纯髓核摘除术18例设为A1组;传统腰椎后路正中切口入路单节段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2例设为A2组。腰椎后路正中切口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手术患者作为微创组设为B组,其中: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节段单侧髓核摘除术12例设为B1组;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4例设为B2组;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例设为B3组。统计分析两组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前至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的ODI、腰腿痛VAS、腰背痛发生率、融合率的记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设计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1)微创组B1组与对照组A1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方面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微创组B2、B3组与对照组A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方面相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3)微创组B1组与对照组A1组在ODI及腰腿痛VAS评分等参数方面术后均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在ODI及腰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微创组B2、B3组与对照组A2组在ODI及腰腿痛VAS评分等参数方面术后均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在ODI及腰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本研究所选病例均经过术后1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患者术后无马尾及神经根损伤临床症状;未出现皮肤坏死、椎间隙感染,均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断裂、脱出及融合器塌陷失效的情况。结论:腰椎后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较之传统腰椎后路正中切口入路术式,该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符合现代临床微创理念实用可行的手术方式,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选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