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是资本市场正常且高效运作的先决条件。审计师作为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传递的监督者,其对财务报表真实性与可靠性的有力保障,可以降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才能对外披露,审计质量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很大的影响,高水平的审计质量才能有效保障资本市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然而,由于经常发生的财务丑闻和会计错报,审计师的角色和工作质量有时会受到质疑。我国于2006年在《审计准则》中确立了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同时,相关法律监管与惩治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审计师出具了不恰当审计意见发生审计失败时会受到监管机构处罚并承担赔偿责任。因而,审计师需要对出具的审计意见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审计师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不仅会影响资本市场中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还会为其自身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审计师的审计业务风险源于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与经营风险。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应当关注那些可能会威胁企业生产经营的事项与风险情境。只有当审计师能够识别出导致上市公司产生重大错报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因素或情境,并对此在审计工作中加以有效应对时,才能降低自身的审计业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并实现审计在资本市场中信息质量监督的功能。能够导致上市公司产生重大错报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因素或情境是复杂多变的。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董事长与总经理)变更频发。高管变更不仅会带来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不同的高管人员在工作能力、职场经验以及风险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高管变更还会导致企业战略调整程度增加,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经营风险的增大会提高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不仅会降低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还会提高审计师的审计业务风险。审计师作为资本市场中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鉴证的独立第三方,能否识别高管变更带来的审计业务风险,并加以有效应对以保证审计质量呢?目前尚缺少文献对此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实际审计业务过程与已有研究对审计师风险应对措施的理解,审计师风险应对措施体现在对审计收费、审计投入与审计意见类型的调整上。因此,本文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第一,上市公司高管变更是否会提高审计收费,即审计师能否识别高管变更带来的审计业务风险并提高审计收费。第二,高管变更是否会增加审计投入,即审计师在高管变更的审计业务中,如果收取了更多的审计费用,是否积极的进行了更多的审计工作努力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还是高收费仅仅成为了风险升高后的经济补偿。第三,高管变更是否会促使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即审计师在高管发生变更的风险情境下,最终能否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以保证审计质量,降低自身的审计业务风险。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研究发现:(1)高管变更会显著提高审计师的审计收费。我国审计师在高管发生变更的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业务风险升高,无论是加大审计工作还是收取更多的风险溢价,都会促使审计收费显著提高。(2)高管变更会显著增大审计师的审计投入。我国审计师在面对高管变更这一高风险情境时,审计师遵循了审计准则,提高了审计收费的同时确实增加了审计努力,加大了审计时间,而不是仅为了风险补偿消极的提高审计收费。(3)高管变更促使审计师更多的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师在识别上市公司高管发生变更带来的风险时,会提高审计投入,这一做法是有效的,最终反应在出具更为谨慎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上。(4)进一步分析发现,审计师对非国有、内控质量水平低、产品市场势力弱的上市公司发生高管变更会进行更为严格的风险应对,体现为更显著的提高审计收费、加大审计投入以及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媒体关注会影响审计师在高管变更业务中对审计收费与审计投入的调整,但并不会影响出具的审计意见。(5)在路径分析中,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与战略调整程度在高管变更影响审计师风险应对的关系中均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基于上市公司高管变更对审计师风险应对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提出的主要建议为:首先,上市公司在高管人员变更后,应注重对高管人员的监督,有效发挥公司的治理制度以约束高管人员的利润操纵行为,保证自身财务信息质量,降低审计师对其的风险评判,从而降低高管变更对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审计师而言,应当对上市公司可能引发重大错报的风险情境给予高度关注,从而进行有效应对以降低自身的审计业务风险。其次,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当考虑诸如高管变更这类风险事件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带来的影响,同时根据审计师的收费调整与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等其他相关信息,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最后,监管部门应该继续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对其合法合规的监督,同时还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有力监管,提高对审计不当行为的惩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