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景观分布格局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kang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1∶20万的植被类型图、数字化的1∶5万地形图、野外实地考察的数据和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结合植被类型,划分了9种景观类型。在地理信息系统Arc View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计算了斑块的大小、斑块形状指数、分数维、多样性、优势度、破碎度和最小距离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分析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的空间格局。还提取了保护区内3个地区大熊猫活动痕迹密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包括平均斑块分数维、破碎度和香农多样性),应用SPSS的统计功能进行了大熊猫活动痕迹分布与景观格局分布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现今大熊猫的分布现状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结果一致,仅有部分区域与以前有所不同,说明整体上,保护区大环境没有变化,生境类型稳定,在较大尺度上的人为或自然干扰不是很明显。(2)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以巴山冷杉林(Abiesfargesii)和桦木林(Birch)为主体的、受人为干扰较少的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景观。(3)从大尺度来看,巴山冷杉林(Abies fargesii)、桦木林(Birch)和栎林(Quercus)的景观要素平均斑块面积较大,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周边发达,多样性较高,且大多近似呈随机分布格局。其中以巴山冷杉林(Abiesfargesii)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这也是因为这个景观类型分布范围大,面积广,且分布海拔高,因而人为干扰强度较小。而受人为或自然干扰形成的诸如农田、裸岩景观类型则相反。(4)河流是分割全区景观的主要廊道类型。(5)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大熊猫活动情况和景观格局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密度同各景观格局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在保护区不同的地区相关系数有所不同。说明不同的景观格局会影响到大熊猫的活动和生境利用。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已证实,人或大鼠的骨骼肌经过一段时间的废用后,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萎缩。但达乌尔黄鼠作为一种具有冬眠习性的啮齿类动物,在数月冬眠过程中,其骨骼肌
基于振动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技术是当前桥梁结构健康监测领域中的热点,其基本原理是损伤会导致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和模态阻尼比等参数发生改变,通过模态参数的改变可识别损伤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恐怖袭击活动日益猖獗,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生命,大量建筑结构发生倒塌和破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接二
铁筷子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铁筷子属(Helleborus)植物,是秦巴山区特有的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对铁筷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了铁筷子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药理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采用试管法对铁筷子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预试,由结果初步确定其含有糖、酚性成分、黄酮及其苷类、甾萜类成分、鞣质、有机酸和挥发油等;不含生物碱、蒽醌及其苷。本实验利用硅胶柱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