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腺病毒是家禽常见的传染性病原体,会直接或间接地致病,大多数禽腺病毒在健康家禽体内复制但不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当不良因素刺激,特别是疾病使动物免疫力下降,腺病毒则很快发挥其机会性病原体的作用。国内外曾报道了鸭腺病毒1型和2型,本研究分离鉴定的鸭腺病毒3型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并报道,系统研究该病毒对鸭腺病毒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国内发病番鸭体内分离到一株新型病毒,成功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繁殖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血凝实验和理化实验对病毒粒子的形态和理化特征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该病毒属于新型腺病毒,并命名为CH-GD-12-2014。随后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CH-GD-12-2014株与2014年奥地利科学家Ana Marek发表的鸭腺病毒2型GR株具有92%的同源性。全基因组进化树也表明CH-GD-12-2014株、鸭腺病毒2型GR株和鹅腺病毒4型(GAdV-4)同属于Ⅰ群禽腺病毒属上的一分支。进一步分析显示CH-GD-12-2014株和GR株并不属于同一类型的鸭腺病毒。CH-GD-12-2014株有两个fiber基因,而GR株只有一个fiber基因。CH-GD-12-2014株的hexon氨基酸序列与GR株只有60%的相似性。结果表明CH-GD-12-2014株是另一种新型的鸭腺病毒,命名为鸭腺病毒3型(DAd V-3)。为了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性,本研究以番鸭胚、SPF鸡、白鸭、番鸭和SPF绍兴麻鸭为研究对象。通过腿部肌肉注射病毒并定期解剖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同时采集组织样品(肝脏、心脏、肌胃、腺胃、脾、肠、法氏囊、肾脏、肺脏、胸腺等)制作病理切片。实验结果表明:CH-GD-12-2014具有明显的致病性,感染率为100%。被感染动物的肝脏、心脏及肾脏等器官病变明显,其中肝脏最为严重,表现为黄化、肿大充血、质地变脆,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出血斑以及大小不等的坏死灶等症状。动物免疫保护实验结果表明,灭活疫苗能刺激动物体产生一定量的抗体,对动物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扩充了鸭腺病毒的研究,使鸭腺病毒的分类地位及遗传进化更加明确;为解决生产上腺病毒所带来的重大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也给现在持续升温的腺病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