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隐喻能力培养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iii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Lakoff&Johnson出版了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研究真正进入了认知时代。在该书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人们理解和体验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随后,隐喻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同时也给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英语写作,在外语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反映出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然而,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能力训练、轻认知能力培养的倾向。在外语写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词汇习得、语法记忆和范文模仿,而忽视了学生写作时的概念化过程。Danesi(1994),Knoeller(2004)和Eubanks(2014)等研究者认为外语学习者的写作尽管语言流畅但不地道,原因在于这些写作中缺乏合理的隐喻表达。因此,本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把隐喻相关理论引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旨在探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隐喻能力与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隐喻能力培养来提高其写作水平的认知策略。  本研究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两个班的学生(共58名)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9周的写作教学实验。首先,作者使用前测问卷对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隐喻能力及英语写作水平进行了评估,以了解大学生相关能力的现状和特点,为随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随后,两个班被随机指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采用了将隐喻相关知识应用到英语写作中的七步教学法,旨在通过培养受试者的隐喻能力来提高其写作水平。而对照组仍然接受传统的写作教学法。此外,受试者还将完成一份后测问卷,用于调查其隐喻能力和写作水平是否通过教学实验得到了提高。最后,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相关性分析,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隐喻能力普遍不高。其中,识别隐喻意义的能力相对较强,而在解释隐喻的流利性和产出隐喻的原创性方面能力相对偏低。此外,受试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仍然有待提高,频繁出现不地道的英语表达。2)写作能力和隐喻能力、以及隐喻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这为将隐喻能力的培养引入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保证。3)比起传统的写作教学,基于隐喻相关知识的写作教学使学生在英语写作的内容、组织和语言形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最后,本文对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写作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文学批评中的“原型法”往往能横贯中外、照视古今,为文评家和读者提供博通广取的视角。此法肇源于荣格“集体无意识”论,又由波德金、希尔曼与弗莱等人化用于文评中。其中弗莱
本文从语际语和跨文化角度着手对道歉进行研究。本文的首要的目的是调查非母语使用者道歉策略使用上的偏离。其次 是探寻在这种偏离背后起作用的因素。最后对如何在外
本文以莫里森第一部双重声音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对两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与克劳蒂亚不同命运的关注,揭示了在由白人男性控制的充满敌意的权威话语(主要以最蓝的眼睛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文论的先驱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国内外学者曾一度从意识流角度来分析其文学成就。但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新
本论文以美国黑人妇女文学和美国华裔妇女文学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六部作品,从它们的主题、风格和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性研究,探索这两种美国妇女文学的
维特和赫索格这两位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可谓相去甚远,但如果我们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与他们所持人生态度之间的关系,他们也就可以作为人类个体而获得较大的可比性。本文讨论这
许多研究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方法深深受到他们过去学习经历的影响。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大学新生还没有摆脱他们在高中养成的英语学习方式,对他们来说,阅读英语主要是为了学习英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