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与产出关系的研究——基于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的实证分析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f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时期。从1992年开始,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消费价格指数在1993年的时候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24.1%,1992~1997年GDP平均增长率达11.91%。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放在抑制总需求膨胀上。与此相对应,中国政府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中国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后,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经济增长减缓等矛盾逐步暴露出来,1998~2002年这段时间的GDP平均增长率仅为8.28%。中国的经济政策也由以前的抑制总需求膨胀转为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供给结构。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变为反通货紧缩的稳健的货币政策。2003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在7年内首次突破10%,中国的通货紧缩也得到控制,中国政府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过这时的货币政策已经不是为了防通货膨胀,而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 国内外的经济发展表明,货币政策与经济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外对于货币政策与产出的关系进行了热烈讨论。笔者基于对我国货币政策与产出的兴趣,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中,虽然大家采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利用比较流行的计量经济方法来研究货币(在本文中也指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的关系,但是很少有人在一个整体历史时期上通过划分阶段来研究。因此,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在分析货币政策与产出关系的基础上,尝试着对中国1992年到2005年的历史时期进行分阶段探讨。 本文利用1992年第一季度~2005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对这段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货币与产出有着显著的关系,而且货币变动是引起产出变动的原因。但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层次的货币与产出的关系密切程度具有不一致性。 文章总共六章,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是引言,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简单的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已经取得研究成果。在国外,关于货币政策与产出的研究由来已久,而且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在这个问题做出过自己的研究。对于货币与产出的短期关系,国外学者基本上已经取得一致意见,认为在短期内货币与产出有着比较明显的关系。然而对于货币与产出的长期关系,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证上分析,仍然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与产出没有明显的关系,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与产出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对于货币政策与产出的关系,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上都给予了肯定。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比如协整方法,VAR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的引入使得实证分析更为深入。尤其是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估计方法的应用,能够比较清晰的反映时间变化上的数量效应,能形成一个动态效应分析。各种角度的分析均表明,货币与产出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但是对于三种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与产出关系的密切程度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研究认为,在货币供应量中,M2对产出变化具有实质性影响。有的研究也表明,M1与产出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M1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之间呈现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货币供给量M1是影响GDP变化的一个原因。总之,在国内的研究中,M1和M2对产出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而货币与产出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第三章阐述文章的指标选取。在简要介绍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相关概念后,阐述本文是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与产出的关系。接下来,对比了产出的各种指标,分析了选取GDP作为本文产出指标的原因。虽然文章的研究是基于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实证,主要关注的是货币指标和产出指标,但是由于需要对整个历史时期划分阶段,因此在货币与产出的指标之外还选取了一个价格指标。在比较了三种常用的价格指数后,选取CPI作为价格指标。 第四章是实证分析。运用1992~2005年的历史数据进行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在进行序列变量趋势描述后,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分析。首先,检验货币与产出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发现货币与产出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它们都是I(1)形的平稳序列。接下来对这些序列进行协整分析,以检测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DP、M1和M2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在对它们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后发现,M0与GDP之间存在着较弱的因果关系。M2与GDP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GDP与M1之间的只有单向因果关系。GDP的变动受到了货币变动的影响,同时也是货币变动的原因。 第五章是货币与产出分阶段分析。根据我国经济的不同阶段,对比分析货币与产出的关系。基于CPI的走势,将本文的研究时期划分为三段:1992~1997,1998~2002以及2003~2005。这三个阶段反映了13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所处的不同周期,为货币与产出的对比分析奠定了基础。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分析,发现在不同阶段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的关系不一致。虽然理论上很多学者认为是M2与产出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主张M2应该是货币政策控制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分阶段的实证分析中发现,M2与产出的关系具有不稳定性,而M1与产出在任何阶段都具有稳定的关系。 第六章是结论及理论思考。通过前面的实证表明,在中国,货币与产出具有比较显著的关系。从长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发现M1、M2都能反映产出GDP的变化。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货币的变动能引起产出的变动。从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知道,货币变动是产出变动的原因,产出变动也能引起货币的变动。中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分析证明了中国的货币与产出有着自身的特点,就是货币与产出的相关关系的强弱在不同历史时期不一样。与国外研究不同的是,在中国,除了M2,M1也是与GDP有着密切关系的货币指标,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同时关注M1、M2。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步入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虽然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的影响程度降低,但是二者仍然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在以后的货币政策中,仍然不能放松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 本文的主要特点及贡献:第一、采用了最新的历史数据对货币与产出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二、采用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货币与产出的关系。在对整个历史时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分阶段分析,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角度说明了中国货币与产出的关系。第三、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三个层次的货币与产出的相关性在长期看来不具有一致性,而且这种相关性在慢慢减弱。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成长。我国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给与其一定的财政扶持。但尽管如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重点问题。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融资渠道狭窄;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扶持的融资产品存在局限性。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
本文以演化经济学为分析工具,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对技术引进再创新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技术引进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引进再创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要素。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