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隐是唐末著名作家,一生坎坷。二十七岁至五十五岁期间,科考求仕,由于性格狂放,诗文锋芒毕露得罪了不少权贵;再加上相貌丑陋,因而屡战屡败,仕进机会一次次与之擦肩而过。五十五岁东归钱镠,命运才有所改观,但人格渐渐走上卑微。罗隐交游十分广泛,其交游的人物主要包括三类:文人、达官贵人、佛徒道士。他们对其诗文创作、思想都有较大的影响。罗隐著作颇丰,但散佚很多。现存作品以今人雍文华的《罗隐集》搜罗最全。其散文,特别是《谗书》、《两同书》最能体现他的思想。《谗书》是一部匡政济世、发愤抒情之作。罗隐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写《谗书》的目的是为了自荐,而非自谗。他洞悉时事,认为只要君明臣贤,身处乱世,位居下位的士人保持操守,挽救时局还是大有希望的。《谗书》的发愤抒情往往掩盖了作者匡政济世的目的,作品中如此浓烈的情感是由若干因素凝聚而成。《两同书》是罗隐治世思想的标示,作者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为本,试图为大唐国君开出一副“修身”、“治世”的良方。国君“修身”是“治世”的前提,“治世”是“修身”的目的,从这个层面上看,儒家和道家是对立统一的,都是“人君南面之术”,因而作者谓之“两同”。罗隐存诗四百八十多首,基本上是近体,古诗只有十首左右。其诗题材内容广泛,大致可分为五类:下第诗、干谒诗、咏史诗、咏物诗、杂类诗等。它们大多直接或间接(主要是间接)地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尽管诗里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罗隐的诗无论是近体,还是古体,总体上都表现出了一种酣快峭直的风格。罗隐是晚唐一位不容忽视的作家,其诗文明显地带有由唐入宋的过渡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