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糖尿病肾损伤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我国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病因,早期临床表现为肾小球高滤过,而后逐渐发展为微量蛋白尿、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临床治疗上以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为主。目前公认的影响糖尿病肾病的预后因素包括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尿蛋白定量。肥胖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之一,相关报道表明肥胖可对肾脏造成损害。同时探讨肥胖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和肾脏病理相关性的研究在国内的报道中相对较少。BMI是最广泛使用的描述肥胖的指标,因此本课题探究BMI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的相关性,以期初步明确肥胖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BMI与糖尿病肾病预后的关系。研究目的初步探讨BMI与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内科经病理和/或临床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患者150例,根据BMI标准分为高BMI(超重/肥胖)组103例,正常BMI组4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之间中医证候、临床表现(临床合并症及实验室指标如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生化等)、肾脏病理的差异。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1)性别:高BMI组患者中,男性75例,女性28例,男女比例2.68:1;正常BMI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男女比例1.76:1。两组间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05)。(2)年龄:高BMI组平均年龄55.81±11.36岁,青年人16例(15.53%),中年人48例(46.60%),老年人39例(37.860,%);正常BMI组平均年龄57.79 ±12.04岁,青年人7例(14.899%),中年人17例(36.17%),老年人23例(48.94%)。两组之间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0.05)。(3)首次肾活检时糖尿病病程:高BMI组的首次肾活检时糖尿病病程是10.64±6.75年;正常BMI组的首次肾活检时糖尿病病程是11.06±5.12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0.05)。2 BMI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相关性2.1本虚证高BMI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脾肾气(阳)虚45例(43.69%),气阴两虚25例(24.27%),阴虚燥热4例(3.88%),肝肾阴虚6例(5.830,%),阴阳两虚17例(16.500,%)。正常BMI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脾肾气(阳)组21例(44.68%),气阴两虚8例(17.020,%),阴虚燥热1例(2.13%),肝肾阴虚3例(6.38%),阴阳两虚10例(21.28%)。本虚证候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标实证高BMI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血瘀证33例(24.63%),湿证83例(61.94%),热证17例(12.69%),浊毒证1例(0.75%)。正常BMI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血疲证17例(26.15%),湿证39例(60.00%),热证6例(9.23%),浊毒证3例(4.62%)。痰湿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其余标实证候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BMI组标实证以痰湿证多见。3 BMI指数与糖尿病肾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3.1 BMI与糖尿病肾病临床合并症的相关性(1)高血压:高BMI组患者高血压正常29例(28.12%),1级35例(33.98%),2级27例(26.21%),3级12例(11.65%);正常BMI组高血压正常14例(29.79%),1级17例(36.17%),2级10例(21.28%),3级6例(12.7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0.05)。(2)动脉硬化:高BMI组动脉硬化79例(76.70%);正常BMI组动脉硬化39例(8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05)。(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BMI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83例(80.58%);正常BMI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36例(76.6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05)。3.2 BMI与糖尿病肾病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1)肾功能:高BMI组eGFR中位数46.00ml/min(1.73m2),血肌酐中位数139.00umol/1,BUN 中位数 10.00mmol/1,CKD 分期为 CKD1 期 16 例(15.53%),CKD2 期20 例(19.41%),CKD3 期 33 例(32.04%),CKD4 期 34 例(33.01%)。正常 BMI 组 eGFR中位数 50.00 ml/min(1.73m2),血肌酐中位数 137.00umol/1,BUN 中位数 9.00mmol/1,CKD 分期为 CKD1 期 7 例(14.89%),CKD2 期 11 例(23.40%),CKD3 期 18 例(38.30%),CKD4期11例(23.40%)。两组之间在eGFR、血肌酐、BUN、CKD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GFR P=0.32、血肌酐 P=0.53、BUN P=0.53、CKD 分期 P=0.66)。(2)血常规:高 BMI 组 HGB 119.74±22.68g/L,PLT(221.12±66.76)*109/L;正常 BMI 组 HGB113.08±21.71g/L,PLT(238.53±62.45)*109/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GB P=0.18、PLT P=0.13)。(3)24小时尿蛋白定量:高BMI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位数是4158.00mg/24h,正常BMI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位数是3456.00mg/24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0.05)。(4)其他血生化指标血脂:高BMI组CHO中位数是5.84mmol/1,TG中位数是2.00mmol/1,HDL-C中位数是1.00mmol/1,LDL-C中位数是4.00mmol/1;正常BMI组CHO中位数是5.15mmol/1,TG中位数是1.86mmol/1,HDL-C中位数是1.03mmol/1,LDL-C中位数是3.00mol/1。其中 CHO、HDL-C、LDL-C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O P=0.02、HDL-C P=0.00、LDL-C P=0.01),T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05)。血糖:高BMI组空腹血糖中位数是6.6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中位数是7.1%;正常BMI组空腹血糖8.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中位数是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P=0.05,糖化血红蛋白P=0.05)。UA:高 BMI 组尿酸 418.45±78.72umol/L,正常 BMI 组尿酸为 380.09±97.82 u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BMI组尿酸偏高。血浆蛋白:高 BMI 组 ALB 33.44±7.44g/L,TP58.51 ±9.91g/L。正常 BMI 组 ALB 29.97±6.70g/L,TP 55.24±9.82g/L。两组之间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05)。高BMI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电解质:高BMI组血Ca中位数2.00mmol/L,血P中位数1.08mmol/L,血K中位数4.00mmol/L;正常 BMI 组血 Ca 中位数 2.00mmol/L,血 P 中位数 1.02mmol/L,血 K 4.00mmol/L。两组之间比较Ca、P、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BMI与糖尿病肾病病理的相关性高BMI组肾穿刺诊断为33例,其中病理分型为I级糖尿病肾病0例,Ⅱa级3例(9.09%),Ⅱb 级 6 例(18.18%),Ⅲ级 24 例(72.73%),Ⅳ级 0 例;IFTA 灶状改变 15例(45.45%),多灶状改变18例(54.55%);肾脏小动脉病变仅增厚10例(30.30%),增厚+玻璃样变23例(69.70%)。正常BMI组肾穿刺诊断16例,其中病理分型为I级糖尿病肾病 0 例,Ⅱa 级 3 例(18.75%),Ⅱb 级 1 例(6.25%),Ⅲ级 12 例(75.00%),Ⅳ级0例;IFTA灶状改变5例(31.25%),多灶状改变11例(68.75%);肾脏小动脉病变仅增厚7例(43.75%),增厚+玻璃样变9例(56.25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BMI糖尿病肾病性别分布及年龄无差异。2、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BMI组本虚证无差异,高BMI组标实证以痰湿证多见。3、高BMI患者常伴高尿酸血症及血脂代谢紊乱,血浆白蛋白水平高。4、不同BMI肾脏病理特征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