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目标的城市雨水系统构建技术与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内涝防治和雨水资源化回用的政策与标准已日趋完善,但基于径流总量(体积和污染物)控制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标准、指标体系及技术体系还很缺乏,针对我国国情,研究多目标城市雨水系统构建策略、目标确定方法、控制指标、规划设计方法对构建我国现代雨水管理系统意义重大。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雨水管理系统、我国多目标城市雨水系统构建策略、基于径流总量控制的城市雨水系统构建技术、基于径流流量控制的城市雨水系统构建技术、城市径流污染与CSO污染控制技术及城市多目标雨水系统规划策略及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现代城市雨水系统应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三套技术体系,实现从城市、流域、汇水区到地块的多尺度建设,及源头减排-中途转输-末端调蓄多层次管理,以达到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及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2)降雨雨型及年暴雨场次的分布特征是影响年雨量控制率、场次控制率、径流体积控制率统计结果的重要因素。年均暴雨、极端暴雨的场次越多,相同设计降雨量下,年场次控制率较年雨量控制率的值越大,对于以中小降雨为主的干旱地区,年雨量控制率则大于年场次控制率。(3)最小降雨间隔时间是以总量减排为目标的设计暴雨的重要参数,对年雨量控制率、合流制溢流频率的影响较大,最小间隔时间应依据工程措施的设计排空时间或设计水力停留时间确定,考虑渗透设施、调节设施的设计运行条件,最小间隔时间可取12小时与24小时。(4)径流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可与设计暴雨重现期进行数值转换,以不同重现期下的1小时降雨量为例,以总量减排为目标时,对应的设计重现期一般不大于1年。(5)微排水系统可有效提高小排水系统的综合设计标准。以北京为例,按年雨量控制率85%进行源头减排系统的设计时,可实现重现期P=3、5年时场地的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5。(6)基于末端水环境质量的径流污染控制应综合考虑城市径流污染特征、总量减排及径流污染控制技术的水质净化效果、开发前径流状态等合理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综合实现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以EMCCOD=200mg/L,CCOD=200mg/L, φpre=0.3,β=70%为例,年雨量控制率应为90%。(7)对某市某观象台近1941年-2013年73年逐分钟降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最小降雨间隔时间12小时为例,得到年均CSO溢流频率与降雨强度的函数关系为:y=23.279e-0.097x(R2=0.9945)。(8)我国大陆地区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划分为五个区,分别为:Ⅰ区(85%≤α≤90%)、Ⅱ区(80%≤α≤85%)、Ⅲ区(75%≤a<85%)、Ⅳ区(70%<α<85%)、Ⅴ区(60%≤α≤85%),各地区可参照给出的年雨量控制率最低和最高限值制定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其他文献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是研究中共早期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史、共产国际与国共关系史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试图从一个大
<正>教育结构是解决诸多全局性高等教育难题的基础。欧盟在博洛尼亚进程框架下,指导成员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缓解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英语学习的急速变革,传统英语学习已无法与泛在生态学习进行有效衔接,学习资源缺乏采集、学习模式缺乏融合、学习环境缺乏运用、学习体系缺乏建构等
统计工作的进行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活动的监督手段,统计信息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但是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这很多的不足之处,现阶段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
通过在语音层使用多发音字典对完全发音变异进行建模,在声学层分别使用上下文无关部分变异音子模型(partial change phone model,PCPM)对部分发音变异进行建模,从而探究了语
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制约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发展,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用水总量控制的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现状存在工艺运行能耗大、污水处理成本高、脱氮除磷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降低能耗并实现城市污水处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正渗透(Fo
目的 :检测中国人群血小板糖蛋白 (GP)受体 a C80 7T基因多态性 ,以明确中国人群血小板 GP a C80 7T的基因型 ,并探讨其多态性与心肌梗死 (MI)之间的关系。方法 :提取人基因
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网络民粹主义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对其内涵、特征、表现形式、动因、影响及应对举措等作了多角度的考察,并达成一定共识,但国内学界尚未形成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