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清代词学的著名人物,陈维崧倾其毕生精力填词。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创作了二千首以上的作品,其数量为历代词人之冠。对于这些作品,陈维崧生前曾有意识的进行过删削和整理,并阶段性的结集成编。继他的第一部词集《乌丝词》问世以后,陆续又有数种词集编选与成型,陈维崧将《乌丝词》之后出版的所有词集和其它的集外作品汇成一编,题名《迦陵词》,所以《迦陵词》是陈维崧后期主要作品的合集。然而《迦陵词》始终没有付梓刊行,它一直都以手抄词稿的形式流传,历经三百年余,现珍藏于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笔者在南开大学读博期间,有幸见到这一词集,并对其展开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论文分为上编“版本研究”和下编“评点研究”两大部分。“版本研究”部分侧重于文献方面的整理与考证,共有三章。
第一章通过对陈维崧一生创作道路的考察,对其词集的刊刻流传以及各种版本之间的源流关系加以梳理和考述。陈维崧现存见知词集十二种,主要分为全集合刻本和单行本两大系统。全集合刻本主要是指陈宗石康熙二十八年“患立堂”刻本和陈淮乾隆六十年“浩然堂”刻本两种以及它们的翻刻本,它们都是陈维崧词作全集的汇编。单行本是指陈维崧部分作品的选编,它们或是作者某一时期作品的结集,或者是名篇佳作之荟萃。
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稿本《迦陵词》存书的基本情况。稿本从陈宗石开始一直是以历代相续的家传模式流传,后由陈宗石的五世孙陈重带到天津。陈重去世后,将词稿传给其子陈实铭。此后该书辗转周折,落入坊间,1957年时被南开大学图书馆从天津市古旧书店购买收藏,并保存至今。稿本分为八大册,以八音之名“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编次。本章对各分册的编排次序、词作分布、序跋收录、印章钤识等具体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把重点放在对其存词状况的考辨上。全书共收录陈维崧作品358调1391首,其中有27首重出之作,稿本实收词作1364首。其中《绛都春·咏鸡冠花》和《锁窗寒·夏夕骤凉快作》二首是仅见载于稿本的作品。
第三章重点论述稿本《迦陵词》的文献价值。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稿本所收词集。书中收录陈维崧单行词集五种,分别为:《岁寒词》、《病余词》、《广陵倡和词》、《乌丝词三集》、《乌丝词第三集》。第二、他人和作辑录。稿本收录他人和作或原唱共计57首,其中12位作者的18首作品是不见载于其他著述的佚词。第三、修改词作示例。稿本中存在大量的改词现象,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抄录者抄写之误。二、原作与体式不合。三、内容上的修改与润色。
论文的后三章为“评点研究”。稿本《迦陵词》除了收录陈维崧作品以外,还汇集了历代评家的大量评点。笔者在逐条辨认和抄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类研究。
第四章考察稿本《迦陵词》评点的基本形态。总结和归纳出稿本中圈点符号的功能意义以及评语文字的批注形式,并对各分册的评语分布情况加以定量分析。全书总共存录各类评语文字1813条,八册之中均有分布。在1391首作品中,仅有265首作品没有评语,评语的覆盖率达到了词作总数的80.9%。第六册存录评语333条,数量居各分册之首。第五册最少,仅有91条。评语字体主要有楷书、行书和草书,笔迹出现了墨笔、朱笔和蓝笔三种颜色,其中墨笔评语的数量最多,朱笔次之,蓝笔最少。
第五章对稿本《迦陵词》评语的作者进行分类考察和个案分析。稿本评语出自上百位评家之手,其中署名评家57位。他们的署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署名在评语之前,写明为“某某日”;一种是署名在评语之后。本章对署名评家的评语数量、前后分布等情况做了详细统计,并对评语在5条以上的宋实颖、史可程、储贞庆、史惟圆和徐喈凤等五位作者进行了个案分析。
第六章分析和归纳稿本《迦陵词》的评语类型及其所反映的文学思想。稿本中的评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纪录本事,具有史料价值。二、论及格律,辨明词调体式。三、配合圈点符号,赏析佳词妙句。四、艺术风格的阐释。五、陈维崧词史地位的评价。这些评语主要从五个方面体现出评点作者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宗尚:一、“存经存史”的词体观。二、推崇气势魄力,倡导雄浑悲壮的词风。三、重视“以文为词”的创作方法。四、主张言为心声,表现真性情。五、兼容并蓄,不主一格。
附录部分是稿本《迦陵词》全书评语的辑录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