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贾平凹小说的人物塑造模式的研究,以地域和精神历程为切入点,探讨贾平凹小说中的人物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生循环。认为这种模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除了表现出入物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飘浮状态,还寄予了作家对社会、时代和人生的诸多思考。
第一章是对贾平凹小说人物塑造模式的解读,主要通过文本分析展示了作品中的人物在城市与乡村之闻的去与回的徘徊。认为这种徘徊有一表一里两层呈现方式。第一节说明表层方式,即是“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循环,根据人物的生活行程又细分为“离去--归来”、“归来(来到)--离去”和“离去--归来--再离去”三种。第二节讨论深层方式,这是一种趋近于圆的精神螺旋结构,螺旋的中心就是人物各自的故乡,他们之于故乡的若即若离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象征着多重的人生哲理。
第二章主要结合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创作心理及其在文本中的呈现,阐释了贾平凹小说人物塑造模式的内涵。第一节说明贾平凹在乡村和城市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体验,是我们理解上述模式的一把钥匙,从中也能看出作家在农民和城市人之间艰难的身份体认;第二节梳理了作家对于家园从开始指认到唱出挽歌的过程,重点分析20世纪90年代他对于家园的艰难找寻;第三节结合作品中或美或丑的人性画卷,讨论了作家丰富的人性思想。
结语部分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的现实背景,指出了作家关于社会发展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