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禹锡(772-842)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革新家和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医学、书法、音乐及天文等方面也颇有研究。他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以出众的文才和务实的革新精神积极投入到政治活动中,成为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在内宦外藩的强烈镇压下,革新不到半年便以失败而告终。革新人士同时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刘禹锡以豁达的心胸、竖毅的性情,超越了二十三年贬谪生涯的困扰,激发出非凡的文学才情,创作出众多留芳千古的佳作,为绚丽的中唐文学锦上添花。刘禹锡不仅在诗歌方面成就斐然,有“诗豪”之誉,而且在赋体文学上也是骨力雄健、气魄豪壮。他积极参加中唐的古文运动,与柳宗元、韩愈共同反对相沿成习的浮华文风,学习先秦、两汉质实而淳朴的古文。刘禹锡以相似的人生经历,在心灵上与辞赋之祖屈原产生极大的共鸣,汲取了屈赋的精华,创作出十一篇内容丰富的赋作。他的赋以骚体赋和新文赋为主,都是有感而发,着眼于现实,立足于社会人事,很有研究价值。刘禹锡的赋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可分为言志明理、抒情寄思、怀古托喻三大类。《砥石赋》、《秋声赋》,以托物寄景的写法表达了矢志不渝的气节和愈老弥坚的壮志;《何卜赋》、《问大钧赋》以精警深邃的哲理阐明了社会人事的自然规律。《谪九年赋》以曲折幽怨的笔调,抒发愤懑之情;《望赋》、《楚望赋》以楚辞笔调在描绘楚地的山川风物中表达深厚的报国之情;《伤往赋》以凄楚的语调抒发了对亡妻铭心刻骨的悼念之情。《山阳城赋》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表达对当世君王诚意的讽劝;《三良冢赋》通过历史上残酷的殉葬制度,抒发作者对“三良”的深痛婉惜。刘禹锡的赋作虽深受屈赋幽怨思想的熏陶,但却能在理性思索下表现出蕴藉浑厚、心境深远的独特内涵。刘禹锡继承前代优秀辞赋家的艺术手法,并有所创新,为艺术风格多样的唐赋更添异彩。他以遒劲的笔力,做到既对客观外物的刻意铺陈,又有对内在情感的深入开掘。以优美的笔调、鲜明的形象,情真语挚地抒发了内心的感情,表现出长于抒情的特色;他以独具理性思维的个性,运用哲理散文的写法,融入对自然界和社会人事的思考,平易而生动地表达出常人难以领悟的道理,体现出富于理趣的特色;他注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没有过分修饰的华丽词藻,却以巧妙新奇的语句为后人所赏识,体现出善造妙语的特色;他善于在铺陈的描绘中将起兴与比喻有机地结合,并赋予比兴手法以更多的象征意义,体现出巧用比兴的特色。刘禹锡的十一篇赋作,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和豪迈豁达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