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语诗,即使用闽南语书写的现代诗歌,是8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一股方言诗歌创作潮流,它在台湾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以方言为载体的艺术样式也自有其形式的内涵和内容的特色。在某些时候,台语诗评家与台语创作者相互唱和,标榜台语诗表达“台湾主体精神”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试图以台语诗为代表的台语文学来构建“台湾民族”的语言,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台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闽南方言、艺术形象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相互交融和紧密联系,透过80年代以来台语诗的解读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方言与文学、经验与形象以及艺术与思想立场之间的复杂关系,纠正台湾地区台语诗以及台语文学批评过分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从而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对台语诗创作即语言形式、艺术形象和思想文化渊源做出较为中肯的评价。本文共三章,分别陈述如下:第一章主要从台语诗的语言形式入手,通过分析其词汇语法、书写方式和歌谣特征来考察台语诗的语言路径。一方面,台语诗的词汇包含古汉语、地方俗语和日语英文等,但其主要来源仍然来源于古汉语,台语诗的语法也是如此。台语诗仍是中华民族方言文学的一支。另一方面,台语诗的书写方式主要分为纯汉语书写和汉语罗马文混合书写,台语诗的书写方式受到殖民者的侵略、地方意识的觉醒以及意识形态塑造等多方面的影响,汉语罗马文混合书写因能更加贴近闽南语发音以及满足部分人反汉语霸权的目的而受到台语诗人的提倡和使用,但是这并无改于其从属闽南语从属汉民族的语言现实。最后,台语诗的创作深受闽南方言的影响,具有丰富的音乐性。第二章研究台语诗书写的三个重点意象,一是作为台湾人家园象征的“土地”意象,土地意象成为了个人记忆、历史伤痛以及现代困境的生动写照;一是包含哲思和台人以海为田意识的“海洋”意象,在这里有惨重的殖民记忆也有人为切割“大陆意识”的思想倾向;一是流浪漂泊向往归宿的“飞鸟”意象,它是故乡的“使者”,弱势个体的缩影,也反映着诗人寻求精神家园的强烈愿望。第三章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台语诗的创作,首先,地域文化是通过进取精神、忧患意识和弃儿心态三个方面来影响台语诗书写的;其次,台语诗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并在台语诗中以故乡情结、社会关怀和台湾意识,即故乡——社会——族群三个层次呈现;最后,大众立场代表了台语文学的基本价值和前进方向,民间取向和立场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台语诗写作的传播方式、写作资源、表现内容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