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患纠纷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处理好医患纠纷对平衡医患纠纷中各类群体的利益关系、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提高,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政府提供的医疗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为了破解这种“供需矛盾”,国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医疗资源市场化。医疗资源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但也使得就医成本大幅度提高,患者在付出高成本的同时,对医疗资源的质量和水平的期望也随之增高,这客观上加剧了医患纠纷。尤其是在彝区这种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对医疗认知水平有限,加之沟通交流不畅、文化差异大等原因,使得患者对医院、医务工作者信任度不够,易引发医患纠纷。同时这类医患纠纷如果处理不好,极容易上升至民族问题,甚至产生群体性事件,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面对医患纠纷难以治理的难题,各地进行了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探索,相对而言,通过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通过调解的方式来化解医患纠纷,尤其是彝区的医患纠纷,一方面可以加强医生、患者、政府、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切实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调解可以将矛盾缩小到可控范围之内,有效的避免了事态扩大,切实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是各种调解方式具体什么时候介入才最有效,它们又对基层治理尤其是彝区基层治理产生什么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都缺少研究。本文试图以Y县为例,具体介绍各类调解方式以及对彝区基层治理上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理顺调解机制,合理优化调解资源配置,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在结构上,论文主要分六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简单描述,对运用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进行了综合阐述,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相关概念界定进行了分析介绍。第一章为基层社会治理与Y县医患纠纷调解的历史演变,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社会治理方式和医患纠纷调解方式发生的变化,进一步彰显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第二、三、四章则主要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各类调解方式在介入时机不同、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等。最后一部分综合三类调解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准确把握和合理选择三类调解方式来进行彝区医患纠纷矛盾化解,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调解效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同时要注重民族习惯法的运用以及充分尊重和保障彝区民族习惯,以法律为准绳的基层上合理运用习惯法,尊重其特有的民族习惯进行调解,以期达到最佳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