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构视域下农村老年人贫困研究——以豫省S村为例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lytl1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发时代”的到来,宣告了“人口红利”的结束,引发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其中,农村老年贫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凸显了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问题性”意义,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鉴于“人在情境中”,个体行动及其所处的社会结构是导致农村老年人贫困的重要因素。然而,纵观以往的研究,二者的关系要么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要么是一种简单线性从属关系。这些研究在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老年人贫困的同时,也忽略了个体行动具有能动性及对社会结构的重构。鉴于此,本文在社会互构论下采用调查问卷、个案访谈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深入剖析转型期农村老年人的贫困。主张农村老年人贫困不仅仅是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简单叠加或单纯因果决定的结果,而是在农村这一共同互构域中,社会结构与老年人个体行动二者相互型塑与构建出来的逆向冲突形式,并且个体行动内在的差异性导致了贫困类型化。同时,互构下的贫困也型塑着社会结构。  遵循社会互构论,本次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分析本次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目前研究现状,并以此界定本文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说明本次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S村老年人贫困实证设计:确定本次的调查地点、样本选取的方法及样本描述,并进一步阐释了研究的具体问题与分析框架。第三章S村老年人贫困的生成: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互构:在社会互构论的指导下,分析了S村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社会排斥;排斥下的老年人个体行动;个体行动受阻生成贫困。第四章互构视域下的S村老年人贫困生成类型及对社会结构的重塑:老年人个体行动的内在差异性导致贫困类型化及对社会结构的反作用。第五章结论与分析:总结本次研究及探析社会互构生成的贫困的解决路径。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2008—09年对广东珠三角地区(深圳、中山)10所公立和民办学校共1040个青少年样本进行调查,从教育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的角度对社会出身以及学校类型两个层次影响青少年
学位
择偶是恋爱、婚姻的重要前提,影响着未来家庭生活的稳定与幸福;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系统运行不畅必然引起一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二胎政策全面开放,不少已婚女性选择放弃工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是中国社会二元体制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群体,她们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做出了某些牺牲。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常年生活
现今,瘦身现象普遍,韩流整形文化风行,当代科技医学技术取得进步,加之成熟的身体产业运作,人们追求美的愿望越发强烈,前赴后继的女性加入到减肥整形的行列之中。身体被人们视为艺术
本文运用再生产理论,从家庭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以及户籍制这几个角度,揭示了农民工身份代际传递的过程。户籍制演变为身份制,使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广大进城农民拥有“农民工”
学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被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