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课题虽老,但由于问题的难度与复杂性质,富于创造性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以当代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托,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等方法,对社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全文包括绪论、四章和结语共六个部分。 绪论分析了原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与现实社会主必实践的矛盾及克服这一矛盾、走出困境的出路。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的问题,而非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及其一般趋势作出一些预见性、规范性而非经验性、实证性的论断。列宁根据新的实践,就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以及过渡时期所预示的未来社会发展的萌芽问题,提出了在落后的小农国家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某些独到见解。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正文开篇,首推斯大林,但他是不成功的。其中所带有的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想化、政治伦理化、原则化等特点,给后人遭成长久的不良影响。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探讨也发生了重大曲折。其挫折和失误的原因,在于把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理性构想上,用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理性原则简单比附、套用于现实社会主义,从而导致理论原则与现实社会的断裂。如何走出这一困境?作者认为,必须从当代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出发,在理论研究的视角、方法论、立足点和生长点等方面,进行调整和转换。一是立足于现有去把握应有,摆脱教崇主义规范式研究,立足于现实社会发展动力进行实证性研究,实现以实证性研究为基础的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的统一。二是调整参照系,把五形态图式与三形态图式相结合,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研究置于商品经济的现实基地上。三是进行动力机制的研究,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各个动力要素之间以及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之间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运行过程及其机理。四是坚持动力的生产力标准,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分辨是否社会主义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