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斜方肌起止点相关穴位刮痧与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型颈推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刮痧治疗,对照组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针刺隔日1次(逢3次后间隔两天),1周3次;加用刮痧治疗一周2次(即每周第1次及第3次针灸后进行刮痧治疗),2周为1疗程,常规针刺共6次,刮痧治疗共4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并于治疗前、第一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采用NPQ颈痛量表、Mcgill疼痛量表进行评定,对两组患者颈痛程度进行评分统计,分析比较各组的疗效。结果:(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纳入病例30例,无脱失,‘实际完成病例30例,其中治愈11例(36.67%),好转18例(60%),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纳入病例30例,脱失1例,实际完成病例29例,其中治愈5例(17.24%),好转20例(68.97%),无效4例(13.79%),总有效率86.21%。经秩和检验,P=-0.047<0.05,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2)关于Mcgill疼痛量表评定方面:1)vas评分:治疗组第一次治疗后、第一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vas评分数值分别为:3.48±0.86、2.48±0.79、1.95±0.7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第一次治疗后、第一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vas评分数值分别为4.91±0.68、3.03±0.956、2.40±0.88,与治疗前相比,第一次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两次统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第一次治疗后及第一疗程结束时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疗程结束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PRI评分:治疗组第一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PRI评分数值分别为:5.23±1.22、2.70±1.24;对照组两时点PRI评分数值分别为:5.93±1.73、3.90±2.07。两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第一疗程结束时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后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3)PPI评分:治疗组第一疗程结束时与疗程结束后PRI评分数值分别为:1.53±0.73、0.87±0.73;对照组两时点PRI评分数值分别为:1.83±0.93、1.31±0.89。两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第一疗程结束时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后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关于NPQ颈痛量表评定方面:治疗组第一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NPQ评分数值分别为:22.07±5.92、15.08±6.34;对照组两时点NPQ评分数值分别为:23.90±6.68、17.74±7.51。组内比较,两组各时点分别与治疗前相比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第一疗程结束时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种疗法对于颈型颈椎病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经疼痛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治疗组疗程结束后PRI评分及PP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而VAS评分、NPQ评分改善相当。(3)针刺结合斜方肌起止点相关穴位刮痧具有较好的及时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