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研究表明在运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认知策略不同对比赛表现以及运动员自身体验有很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试图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大三学生(n=53, 21-24岁)在不同强度下的短期跑步运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认知策略与主观努力感觉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中被试都具有一定的田径专项训练经验,或在先前所受的教育中经历过田径方面的课程。本研究的被试是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53名(M=21.50, SD=0.88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6名,共18名进行预实验,剩下的35名进行正式实验,每人均进行小、中、大三组强度的实验。在预实验中主试通过跑台和遥测心率表对大、中、小强度三个的跑速进行设定和监控。在正式实验中,主试对被试分别施于大、中、小三个强度的干预。同时考虑到长期的体育锻炼经验对认知策略的采用有影响,因此对被试的训练经验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正式实验当中,小强度时,第一分钟内使用内部分离策略与外部分离策略的被试的RPE有显著差异(sig=.037,a=.05);在小强度第四分钟,使用各种策略之间的RPE有显著差异(sig=0.030)。主要差异表现在内部联结和外部分离两种策略之间(sig=0.017);中强度的第三分钟,内部分离和外部分离之间(sig=0.012)以及外部分离和外部联结策略之间的RPE有显著差异(sig=0.01)。在中强度第四分钟时,内部联结和外部分离之间(sig=0.036)以及外部分离和外部联结之间的RPE值有显著差异(sig=0.015)。在大强度第二分钟,内部分离和内部联结策略之间RPE有显著差异(sig=0.02),同样,外部联结和内部联结之间的RPE(sig=0.04)也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大强度第三分钟时,主要在内部分离和外部分离这两种分离策略之间(sig=0.042)以及外部分离和外部联结策略之间的RPE有显著差异(sig=0.009)。整个过程中心率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从这点来说本研究的第二项假设无法成立。本研究的一个前提假设是被试在低强度时倾向使用外部分离策略,而在高强度时倾向使用内部联结策略。实验后的结果部分验证了这个假设,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由于本研究实验任务的特点,此研究结论符合先前Masters和Lambert(1989)对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中报告“联结”的策略为主的研究结论。在被试应激应对方式风格与认知策略的运用方面,35名被试认知策略的得分与其在《中国运动员应激应对量表》中的四个维度的得分分别进行相关之后,发现注意认知策略的采用与其应激应对方式的运用有一定相关。这个与假设没有呈现一致性,但是可以发现一定的趋势,能够从某些程度上验证最后一条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