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夹弦剧目研究》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夹弦,又称两夹弦、两架弦、大五音,是一个地方濒危剧种。它起源于鲁西南、豫东地区的“花鼓丁香”,主要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一个各种艺术形式交织密集的地区,被学者们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区——淮海文化区。前人对二夹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剧种源流追溯、传统剧目研究、音乐唱腔研究、生存与发展情况研究四个方面,与其它三个方面相比,二夹弦剧目研究还略显薄弱。而剧目乃是一个剧种立足之本,故本文以二夹弦剧目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在淮海文化区的“大背景”下,对二夹弦发展规律进行探讨。传统剧目在二夹弦剧目体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本文对其进行重点分析。二夹弦传统剧目来源广泛,或就地取材于世俗生活和民间传说,或脱胎于杂剧、传奇,或改编于历史演义故事,大抵有所依傍。这些剧目思想内涵丰富,展示了淮海人民的生活情状、表达了对底层女性的人文关怀、反映了淮海人民“善恶有报”的思想观念。除此之外,二夹弦每一个剧目文本的发展脉络又各自不同,《山伯下山》、《吕蒙正赶斋》便分别与淮海地区流传的不同剧种的同题材剧目有着亲密关系。本文通过对二夹弦、豫剧、洪洞戏的梁祝题材剧目进行文本考析,大胆提出豫剧《梁山伯下山》源自二夹弦《山伯下山》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推测二夹弦《山伯下山》可能形成于光绪二年以前。二夹弦剧目的发展离不开与淮海其它剧种的交流碰撞,新时期,二夹弦剧目体系发生了变迁,二夹弦新编剧目工作主要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展开,这对二夹弦剧目的自由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今,二夹弦新编剧目创作与传承人培养都面临困境,急需引起后人的重视。
其他文献
黄霑是香港首屈一指的音乐人,也是一大作词家,被称为“香港词坛教父”。他的名字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及电视剧最为辉煌的时期密切相连。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
“文革”后八九十年代的留学浪潮,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兴起而展开的,这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三次留学热潮。不同于“五四”时期和六十年代的台湾地区的留学热潮,这时的留
本文利用现代汉语辞格语料库,对艺术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中的比喻辞格的使用特征进行了着重考察,以比喻辞格及其小类在各类语体中的分布情况为基本出发点,考察分析了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的教学氛围,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利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再配上粉笔与黑板,这种教学的形式枯燥无趣,课堂的氛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