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紫外线是引起白内障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有色人种白内障患病率要高于白种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亟待进行紫外线与白内障的危险性评价。 个体紫外线眼晶体暴露剂量的准确评价是建立紫外线与眼晶体损伤的量效关系研究的前提。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个体由于生活工作方式和户外暴露时间的不同,接受的紫外线剂量千差万别,因此用环境紫外线辐射水平来评价个体暴露是十分不准确的。同时由于眼晶体的损伤是人群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的结果,因此要选择一种能够反映人群在一般行为方式下眼晶体紫外线暴露的监测模式,并结合个体的一生各时期户外活动规律,推算个体一生眼紫外线暴露量。海南省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夏季从3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全年没有冬季。且具有人口构成稳定,流动性小,生活史较单一的样本,适合进行紫外线与眼晶体效应关系的研究。 本研究选择海南省三亚市崖城地区人群进行了紫外线暴露史的问卷调查和眼晶体灰度值测定。采用旋转人体模型的监测方式,模拟眼晶体日间全程紫外线暴露状况,建立数学模型。根据个体一生主要生活阶段户外活动史的问卷调查,将其不同生活阶段户外活动主体时间及其在日间的分布带入数学模型中,推算出该个体一生眼紫外线暴露剂量。探讨了崖城地区人群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眼晶体灰度值量效关系。 对象与方法 在海南崖城及沈阳分别进行旋转人体模型监测。将紫外线个体监测仪放置旋转人体模型的眼部,并使个体监测仪的紫外线接收面在模特眼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