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国有资产的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研究分析国有资产监管模式是一个关键环节,国有资产监管模式伴随国有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国资局行政管理模式、管企业模式等阶段,目前,“国有资产出资人为监管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中间层、国有出资企业为执行层”构成的“管资本”监管模式逐渐成为发展的方向。在这一背景下,“管资本”模式中国有资产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方法有哪些变化?国资监管机构如何进行职能定位?监管三层架构体系运行效果如何?在监管模式的转变中,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是否起到了优化国资布局、提升收益水平的目的?这些都是政府和理论界亟需破解的问题。山东是国资大省,但山东在优化省属国有资产监管模式方面,特别是在明确监管主体、完善监管体系、资本运作管理等方面面临一些新挑战。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定量定性综合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在阐述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相关概念,和产权、委托代理等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模式的经营现状和发展历程,重点研究了“管资本”监管模式构成要素,主要是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体制和监管方法等,并和以往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山东省属13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经营发展情况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更加直观具体的分析了山东省属国有资产“管资本”监管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基于以上背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在“管资本”监管模式中主要存在监管主体双重职能定位不利于履行监管职责、监管对象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方法相对陈旧导致监管效果有差距、监管范围偏小等问题。通过借鉴新加坡“淡马锡”、上海国际集团的“管资本”监管模式实践案例,有针对性提出了建议对策,主要是:明确山东省国资委的监管主体责任、健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完善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方法做优做强国有资本、扩大监管范围、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法规等,希望能够为山东省完善“管资本”监管模式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运营提供重要参考。国有资产监管模式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