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大面积烧伤,尤其是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是烧伤外科医师永恒的命题。大面积创面裸露常常导致机体超高代谢、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尽早、尽快地封闭创面是提高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点。常规的皮片移植方法主要包括:自体大张皮移植、邮票皮移植、网状皮移植。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移植后皮片容易存活,瘢痕形成较轻,功能和外观比较满意,但是扩展面积过小,难以在短时间内利用仅有的皮源修复大面积裸露创面。目前常用于修复大面积烧伤创面的方法主要包括:自体表皮细胞培养移植、Meek植皮、微粒皮移植、混合移植等。自体表皮细胞培养移植所需自体皮源较少,扩展面积大,理论上可扩增1000~10000倍,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仅有的自体皮源。但是移植后的表皮细胞膜片由于缺乏真皮成份,移植至创面后存活率较低,且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较为明显,新生皮肤容易再次破溃,形成新的创面,对外观和功能影响较大,此外该方法需要进行细胞体外培养,时间过长、费用较高,临床实用性不高。Meek植皮术为半机械化操作,省时、省力,创面愈合后外观较好,但自体皮扩展比例有限。混合移植存活率可靠,但多为人工操作,费时、费力。微粒皮移植技术可将自体皮扩展10~20倍,充分利用了自体有限皮源,自诞生30年来已成为修复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由于难以控制移植后微粒皮的方向性,导致存活率并不稳定,国内各家医院所报道的移植存活率差异较大。本研究首次通过自制胶原膜改变微粒皮方向性以提高移植存活率,从而为临床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提供存活率高而稳定可靠的方法。研究方法1.证明微粒皮方向性对移植存活率的影响1.1微粒皮切割刀具的制备10组圆形刀片平行排列,间距为1mm,制备成滚轴切割刀具,1次十字切割后即可制备符合标准的微粒皮(大小为1mm′1mm)。1.2裸鼠微粒皮移植实验将人包皮(厚度约0.2mm~0.3mm)以自制的微粒皮切割刀具进行十字切割,制备成微粒皮(大小约1mm′1mm),移植于裸鼠全层皮肤切除创面,观察微粒皮方向性对移植存活率的影响,计算创面愈合率,并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细胞浸润和胶原排列情况,以及免疫组化hla-classⅠ染色观察人来源细胞存留情况。2.自制胶原膜、检测物理和生物学特性、改进盐水漂浮法2.1胶原膜制备、组织结构特性检测以比目鱼皮提取胶原,真空冷冻干燥,制成胶原膜。行组织切片he染色以及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膜组织结构特点。测定其密度及漂浮性能。2.2胶原膜毒性实验将胶原膜浸提液与人成纤维细胞悬液混合培养,测定od(吸光度)值,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2.3微粒皮漂浮实验将胶原膜粘附至微粒皮表皮面,置于等渗生理盐水中进行漂浮,然后以绸布转移至大张同种异体皮上,计算漂浮率、正向(表皮面朝上)漂浮率及同向转移率(转移后微粒皮真皮面朝上的比例)。3.验证通过胶原膜改变微粒皮方向性的方法对提高移植存活率的作用将表皮面粘附胶原膜的猪微粒皮移植于猪全层皮肤切除创面,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分别于移植后第2、3、4周留取创面照片,结合图像处理软件(metafluo)计算创面愈合率以及收缩率。并行he染色观察细胞浸润情况及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排列情况。研究结果1.微粒皮表皮面朝上移植于裸鼠创面,2、3、4周时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表皮面一半朝上一半朝下组及表皮面朝下组(54.75±3.05%vs44.85±2.76%and35.85±2.87%、84.80±3.17%vs74.85±2.80%and45.25±2.29%、94.80±2.78%vs84.95±2.96%and55.90±2.00%)(p<0.01)。2.粘附胶原膜的猪微粒皮在生理盐水中的漂浮率及正向(表皮面朝上)漂浮率分别为95.05±2.09%、91.25±2.88%,明显高于单纯猪微粒皮组(52.20±5.93%、68.05±4.65%)(p<0.01)。3.粘附胶原膜的微粒皮与单纯的微粒皮相比,移植后4周创面收缩率明显减小(12.45±2.01%vs20.05±2.11%)、创面愈合率明显提高(95.15±2.28%vs65.05±2.33%)(p<0.01),创面愈合后皮下及真皮层内未见表皮囊肿样结构形成。研究结论1.当制备的微粒皮(厚度为0.2mm~0.3mm)大小为1mm′1mm、移植扩大10倍时,微粒皮的方向性显著影响移植存活率。2.将胶原膜粘附于微粒皮表皮面,可以明显提高微粒皮的漂浮率、正向漂浮率及同向转移率,保证移植时微粒皮方向的一致性。3.通过胶原膜改变微粒皮方向性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移植存活率及创面愈合质量,为采用临床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提供存活率高而稳定可靠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