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的中国,其上层建筑领域经历了一场长期且艰巨的法律变革运动——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传统的中华法系在西方资本主义法律的挑战和冲击之下,开始了从古代传统封建法律向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转型。晚清的诸多有识之士此时也纷纷开始睁眼看世界,以期顺应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变迁。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律变革运动便自晚清预备立宪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晚清历史上堪与曾国藩、李鸿章后先比肩的重要人物,张之洞在这场法律变革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究竟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礼教派首领”,是“清末修律的最大反对者”,还是积极推动这场近代化变革的“促进派”?本文拟围绕这一法律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展开论述,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原则,采用法学和史学结合的方法,通过全面整理分析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源流、表现及其变化过程,还原张之洞这个晚清重臣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中应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文章在全面梳理了张之洞法律思想及其实践后,肯定了张之洞“中体西用”法律观的时代合理性和张之洞在清末新政中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清末“礼法之争”的历史考察和对张之洞与沈家本争议的具体分析,驳斥了学界认为的张之洞是清末修律的“反对派”的结论。继而,笔者进一步得出了张之洞是清末倡导变法的“促进派”的结论,并以此肯定了张之洞在中国法律近代化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