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几乎分布于世界各个国家,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是极其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种质资源日益匮乏,从而使小麦育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将其有利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可以大大拓展小麦的遗传基础,对小麦遗传理论研究和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八倍体小黑麦(Octoploid Triticale)是普通小麦(AABBDD)和黑麦(RR)的双二倍体杂种(AABBDDRR),具有很强的抗逆、抗病等优良特性。本研究采用农艺性状优良且在冀东地区广泛栽培的京冬系列普通小麦与劲松系列八倍体小黑麦进行远缘杂交,选出了亲和性较好的杂交组合:京冬8号♀×劲松5号♂,对其F1、BC1F1和F2代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显微形态学以及RAPD标记的研究。初步选育出了携带有优良基因且适应冀东麦区气候特点的桥梁种质,结果如下:①在各个生育期,对亲代、子代及回交BC1F1代进行田间调查,并在成熟期对各个形态指标进行考种工作。发现杂种株高低于双亲,分蘖数和每穗轴节着生的小穗数高于双亲,穗长和旗叶长、宽接近于父本。每穗中间小花数接近于双亲。②通过对根尖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观察,结果表明,所得到的F1杂种染色体数为2n=49;BC1F1染色体数在2n=42-49之间;F2染色体数在2n=42-56之间不等,表明遗传材料在分离上并不稳定。因而,需要做进一步的选育和鉴定。③通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亲本及杂种F1的花粉粒和叶表面进行显微形态学的观察,可以看出亲本的形状大都为近圆形,但杂种F1的花粉粒有皱缩现象,呈瘪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这与其雄蕊发育不正常,有很大关系。杂种F1的叶表面和气孔的形状大小都与父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叶表面有刺毛,气孔比父本略小,因而显微形态学可作为鉴定杂种的一个重要指标。④经RAPD分析,从100条随机引物中选出了12条多态性和稳定性都较好的特异引物,这12条引物在6份样品中扩增的总条带数为79条,多态性带数为47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9.5%。引物扩增DNA带数的范围在4-11条之间,带的大小处于200-3000bp不等。在亲本与杂种F1的3个群体中,杂种F1的多态位点百分率最高,达79.75%,母本的多态位点百分率最底,仅为32.91%。并选出了4条对R基因组染色体标记有较好特异性的引物,为S164、Sy2、S153、S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