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历史悠久,语言元素丰富多彩,成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成语绝大多数来自于古代文化典籍或者诗词歌赋,它们有的是寓言传说的精华,有的是历史史实的总结概括,有的是古训,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熟练掌握并准确地运用成语是检验汉语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习与了解中华语言与文化、历史与文明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博雅汉语》、《发展汉语》、《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现代汉语高级教程》四套综合课教材中收录的成语,包括各教材成语的数量、等级分布、意义类别,成语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各套教材成语收录情况,发现教材成语数量与分布不一致,同一级别的不同教材成语数量差别大,教材中绝大部分是超纲成语。第三部分着力研究了各套教材成语的意义,参考前人对成语的意义分类,建立意义分类框架,将成语按意义分成6大类,20小类,对教材中的830个成语进行意义归类,发现教材收录成语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即多数教材都倾向于收录情感智能见识类和事物事理类成语。分级别来看,中级教材倾向于收录情感智能见识类成语,而高级教材倾向于收录事物事理类成语。第四部分主要从文化角度对成语进行分析,分析超纲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发现与动植物、自然地理、饮食服饰、数字颜色、儒家思想、传统观念有关的成语居多,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成语进行文化分析。第五部分结合前文对成语的分析,从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两方面提出建议。第六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