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分析重症支原体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的预测指标,总结SMPP伴D-二聚体升高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辅助治疗的疗效。研究方法:1.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901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依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中重症肺炎的标准,将所有支原体肺炎分为重症组(severe MPP,SMPP)及非重症组(non-severe MPP,NSMPP),将两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病情轻重分组为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MPP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2.将SMPP患儿分为D-二聚体升高组与正常组,对比两组间临床表现的差异,总结D-二聚体升高患儿的临床特点。3.本研究中SMPP伴D-二聚体升高的患儿共有333例,入院后均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及其他常规治疗,其中148例患儿除上述治疗外,还给予LMWH 40-100 IU/kg,皮下注射,q12h,治疗3-7 d或至D-二聚体恢复正常。采用配比的方法从使用及未使用LMWH的患儿中各选出65例,分为肝素组和非肝素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的情况,同时观察肝素组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1.重症组与非重症组患儿的性别、(阿奇霉素)治疗前的病程、年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时间(lotting time,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组的入院前病程较非重症组长(P<0.05),肺外并发症的发生率、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D-二聚体(D-dimer)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较非重症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将是否出现肺外并发症、PLT、CRP、D-二聚体及LDH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这5项均为重症支原体肺炎的预测因素,计算PLT、CRP、D-二聚体及LDH4个连续变量的cut-off值分别为361×109/L、291ug/L、307U/L、21.75mg/L,AUC 分别是 0.631、0.721、0.695、0.638,敏感度分别为 0.691、0.609、0.689、0.559,特异度分别为0.523、0.749、0.607、0.615。2.重症支原体肺炎伴D-二聚体升高组的肺内及肺外并发症发生率高于D-二聚体正常组,热退时间、咳嗽及体征好转时间比D-二聚体正常组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素组和非肝素组的热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素组的咳嗽及体征好转时间低于非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素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血小板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1.PLT、CRP、D-二聚体、LDH以及肺外并发症是SMPP的预测因素。2.重症支原体肺炎伴D-二聚体升高的患儿与D-二聚体正常者相比,临床症状更重,而低分子肝素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且短期内使用未见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