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是我国的主要储粮害虫,在60余年中,已从东南沿海个别省(区)扩散到了大部分省(区)内,有关其在我国的入侵防控研究少有报道。本论文针对我国赤拟谷盗的地理分布、扩散路径和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控制该虫的进一步扩散,并为储粮保护部门、植物检疫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采集、诱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和形态、分子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研究、明确了当前我国赤拟谷盗的地理分布;采用mtDNACOI序列分析技术,研究了赤拟谷盗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主要分布区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入侵来源和扩散路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捷克捕食螨储粮害虫防治技术,调查、明确了我国中高温储粮区常见捕食螨种类,研究、开发了适用于我国赤拟谷盗的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赤拟谷盗目前在我国至少23个省(区)有分布,西藏、青海、甘肃在本调查中未见样品。来自我国23个省(区)56家粮食仓储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已在19个省(区)32家仓储单位采集到赤拟谷盗成虫;西藏4家单位、青海3家单位、甘肃省2家单位均未采集到赤拟谷盗;黑龙江省5家单位中的3家、吉林7家单位中的2家单位有极少数量的赤拟谷盗。建议西藏、青海等将赤拟谷盗列为本省(区)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并预防传入。(2)赤拟谷盗种群遗传结构在不同温度区域出现了分化,并且呈现从南到北的扩散路径。针对我国13个省(区)24个地理种群的393个赤拟谷盗样品进行序列分析,将24个赤拟谷盗地理种群结合储粮生态区,根据温湿度分为4个组群,分别为:A高温高湿储粮区、B亚热带储粮区、C暖温带储粮生态区、D暖温带干燥储粮生态区,发现4个组间,差异虽较小但已经出现显著分化。24个地理种群其单倍型多样度从南到北逐渐降低,单倍型多样度(Hd)与纬度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r=-0.505,p=0.012,p<0.05)。推测赤拟谷盗在我国的最初入侵地为东南沿海地区,且具有从南向北的扩散路径。(3)引进及进一步创新研发的我国赤拟谷盗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应用前景。普通肉食螨(Cheyletus eruditus Schrank)和马六甲肉食螨(C.malaccensis Oudemans)是我国中高温储粮区粮堆表层常见捕食性螨类,且与赤拟谷盗等害虫同时发生;马六甲肉食螨和普通肉食螨均喜捕食1龄和2龄赤拟谷盗幼虫,马六甲肉食螨捕食赤拟谷盗卵、1龄、2龄、3龄幼虫的能力优于普通肉食螨;单头马六甲肉食螨大于普通肉食螨的捕食能力,但由于赤拟谷盗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营孤雌生殖的普通肉食螨在进行赤拟谷盗种群尺度控制时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