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冲突:马歇尔调处与国共内战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雅尔塔秘密协定和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使美苏国共在中国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形成了三国四方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马歇尔赴华调处国共矛盾,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直接体现,对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在中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相互影响着对方的政策和态度。本文以马歇尔调处为主线,首先将其过程分为合作与冲突两部分,论述了在他调处的每一过程中三国四方在远东地区的博弈,阐述了美苏两国所推行的对华政策、行动以及国共两党的应对。再以此为依据分析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进而全面审视美苏对华政策对中国局势发展和战后世界的深远影响。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论述了马歇尔来华调处的背景,调处的合作与冲突两个阶段,以及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第一章介绍马歇尔来华调处的背景。美国政府需要维护其在雅尔塔协定获取的利益和实现它在远东的战略部署;苏联在战后暗中扶植共产党的实力以保障自己在远东的权益;蒋介石则对于苏联的行为极度不满,希望通过使苏联和美国相互对峙而从中获利;且在赫尔利调处失败后各方都希望能找出新的途径缓解中国国内国共两党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在此背景下,苏联、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对马歇尔来华调处不同程度的表示欢迎,同时为应对美国调处对华政策调整了各自的战略方针。第二章论述马歇尔调处过程中的合作阶段,阐述三大协定签订的过程及原因。国共在这一阶段是以和平、合作为主线的,马歇尔充分利用三国四方想要稳定远东局势、缓和矛盾、争取时间的心态,要求国共双方相互让步和妥协,并成功签订了停战、整军、政协三大协定。这是各方为实现各自战略目标相互妥协让步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呈现出和平、民主的景象。第三章论述马歇尔调处的冲突阶段——东北问题。分析了各方在东北的战略目标,并以营口之战、四平之战、长春问题和东北停战谈判为例介绍了各方的博弈与冲突。这也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通过美苏国共在东北的纠葛,来说明三国四方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关系。在触及到东北问题时,三国四方的矛盾加剧且无法调和最终只能走向冲突。东北问题是三国四方政治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他们各自在东北矛盾中无妥协让步之可能,各方的任何举措和行动都以自身利益为最高目标。利益的驱使最终使三国四方划分为美蒋、苏共两个营垒,从而为后来美苏两大格局的对峙奠定基础。第四章分析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马歇尔调处失败其实质上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这种失败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的现实和美国政府的矛盾之中。文章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美苏冷战爆发的影响,美国的反共意识和调处方案与中国实际不符四个方面分析。第五章分析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对中国局势和国际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马歇尔调处的“合作”阶段延缓了中国内战的爆发,而“冲突”阶段则助长了国共内战的爆发。在马歇尔调处失败后中美关系受挫,美苏两国以冷战相向,美国政府的全球战略目标也未能实现,这一切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战后的世界关系格局揭开了新的篇章。马歇尔赴华调处国共矛盾是影响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一事件表明,二战结束后美苏国共在竭力实现各自利益的同时也在尝试寻找和平的可能。然而各方根深蒂固的利益矛盾以及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使得和平的愿望无法达成,最终使得国共走向战争而美苏也进入了长期的对立。审视这一段历史,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由于客户机访同服务器的随机性,使得各中间应用服务器所接收到的任务出现差异,在某些时刻,可能有的中间应用服务器负载过重,而同时有的中间应用服务器却很空用或完全闲置.此时,为
提出了一种新的虚拟坦克装甲车运动仿真的混合碰撞检测算法.该算法是先用帧与帧之间的画面连贯性进行判断,若帧与帧之间的物体不一致,则用方向包围盒来进行碰撞检测.为了避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供需关系的不平衡成为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阻碍,电力供应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因此,如何正确、高效的处理能效管理和电力销
经过我国科技的持续改革和创新,机械工程领域也开始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从而提高了机械工程的运用效率以及准确度。据此,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深度应用。
[目的/意义]分析信息时代对情报分析工作的影响,改进情报分析的理论和与方法,提升情报分析水平。[方法/过程]梳理中国学术界在情报分析观念、情报分析方法和情报分析主题方面
代理人战争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一种重要战争样式。其特点是规避政治责任、降低战争成本、操控战争进程等。新形势下,代理人战争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由于超级大国的战
描述了如何利用多线程技术在三峡升船机整体动态仿真软件中实现实时可视化仿真计算.分析了多进程技术在实现实时可视化仿真计算中的一些缺点,提出了多线程技术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