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聚酰胺-胺(PAMAM)为核,1,8-萘酰亚胺为内层重复单元,外围端基为吡啶,通过Heck反应和酰胺化缩合反应合成了4-(2-乙烯基吡啶)-1,8-萘酰亚胺修饰的PAMAM树枝分子PN-PAMAM,通过熔点、颜色、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高分辨质谱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N-PAMAM树枝分子在不同含水量的混合溶剂中的聚集诱导荧光性质,并探讨了其聚集诱导荧光特性机理。通过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PN-PAMAM与BS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PN-PAMAM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以及对BSA中a-螺旋含量的影响。还研究了PN-PAMMA与小牛胸腺I)NA(ct-DNA)和质子相互作用的光谱性质,并研究了其相互作用的机理。1.2-吡啶乙烯基萘酰亚胺-PAMAM树形分子(PN-PAMAM)是以PAMAM为核,萘酰亚胺为重复单元,吡啶为外层端基的树形化合物。通过熔点、颜色、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高分辨质谱等方法对化合物PN-PAMA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本文中所用到的酰胺化反应和Heck反应的机理。2.本文发现了PN-PAMAM树枝分子具有聚集诱导荧光性质(AIE),并简单的探索了其机理。P N-PAMAM树枝分子在固体时发出黄色荧光,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533nm。在加入少量水时,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当含水量达到60%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呈现聚集荧光增强性质。随后荧光强度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其荧光强度逐渐的减弱。并且通过测定PN-PAMAM在不同甘油含量的甘油/DMF混合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光谱,进而对导致化合物聚集诱导荧光性质的机理进行了研究。3.研究了PN-PAMAM树枝分子作为荧光探针对牛血清蛋白(BSA)的识别作用。在pH为7.4的生理条件下,以Na2HPO4-NaH2PO4为缓冲体系,树枝分子PN-PAMAM与不同浓度的BSA作用后,树枝分子的荧光强度有增强效应,并且由Stern-Volmer方程计算出了它们的结合常数凰v为1.03×105L/mol;同时也测定BSA与不同浓度的树枝分子PN-PAMAM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BSA的荧光随着树枝分子的加入后呈现线性的猝灭,由Stern-Volmer方程计算出了它们的结合常数墨v为166×105 L/mol,并且可由此推断该猝灭过程是由于PN-PAMAM与BSA之间形成了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并且通过计算得到了静态猝灭的结合常数为1.42×103 L/mol,结合为点数为0.6。且由圆二色谱可知,BSA与PN-PAMAM结合后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结构主要转变为p-折叠和无规卷曲结构,改变了BSA的二级结构。4.研究了PN-PAMAM树枝分子作为荧光探针对小牛胸腺DNA(ct-DNA)和质子的识别作用。在pH为7.4的生理条件下,以PBS体系,树枝分子PN-PAMAM与不同浓度的ct-DNA(0~200μg/mL)作用后,树枝分子的荧光强度有猝灭效应,并且通过计算得出了它们的结合常数‰为0124 mL/μg,结合为点数为0.32,并且可由此推断该猝灭过程是由于PN-PAMAM与ct-DNA之间形成了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同时也测定ct-DNA(100μg/mL)与不同浓度的树枝分子PN-PAMAM相互作用的圆二色谱,且由圆二色谱可知,PN-PAMAM是以嵌插的方式与ct-DNA相结合的。同时测定了不同的pH值对树枝分子PN-PAMAM的荧光强度的影响。PN-PAMAM对质子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和选择性,在酸性条件下,PN-PAMAM的荧光发生明显的增强效应,主要是由于树枝分子中间核上叔胺的质子化作用抑制了叔胺上的孤对电子向外围吡啶乙烯基萘酰亚胺基团转移的PET过程,导致荧光增强。并且通过计算得到了PN-PAMAM的平衡常数pKa为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