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论视域下的“致良知”及其价值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wenp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要讨论的“致良知”说,在某种意义上即是王阳明的道德修养论。在王阳明那里,良知具有创世和道德评判之功能。这为个体认识并提高道德修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修养依据,并且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皆有,这不但提高了人在修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强调了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愿意做致良知的工夫,那么,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做道德修养工夫中,王阳明强调内外兼修——求诸内心和格之外物,两者不可偏执一端。王阳明指出具体的修养途径,如立志、诚意、除私去弊、循序渐进等等,这对个体做道德修养工夫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其道德修养的一生。他早年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以倡明圣学为己任;在为政期间,他行德政,重视推行教化,所到之地,兴学校、立社学、建书院,讲授圣贤之道以移风易俗。王阳明所推行的道德教化措施,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也极具启示意义。文章第一部分从“致良知”的提出这一问题着手。考察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王阳明“致良知”提出的历史大背景加以考察,当时政治的腐败、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程朱理学趋于僵化等等现状,呼唤新的理论来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二是,追寻王阳明的理论求索过程,这部分主要以他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考察王阳明从幼年到三十四岁之间成学之前对“第一等事”的寻求,涉及相关内容有王阳明对佛老之学的接触、对格物之学的执着与困惑,对兵法的研究以及对辞章之学的沉溺和与湛甘泉的相约倡明圣学等等,对王阳明成学前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状况作以全面的呈现。三是,考察王阳明三十五岁到五十七岁中体悟成学。文章第二部分着重讨论王阳明“致良知”的修养论内涵。文章主要从两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方面论述良知实为王阳明修养工夫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阐述良知的四个特点:具有创世功能、是道德评判标准、永存、人人皆有。这些特点为人们做修养工夫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深入探究其修养的途径。此处介绍王阳明“求诸内心”和“格之外物”不可偏执一端的修养工夫。这一修养途径不但足以解决朱陆修养困境,而且可以丰富修养论的内容。文章第三部分依据史料考察王阳明“致良知”在实践中的开展。此处主要从他创办书院讲学,以及他为政期间所推行的教化措施来探究。王阳明通过创建书院来弥补官学之不足,通过书院讲学来倡明圣贤之道。为政期间,王阳明行德政、重教化,爱民如子;量情法重悔改,促贼逆去恶从善。他推行道德教化的措施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必将给予积极的启示。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王阳明“致良知”的价值,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本文在以史料为依据的前提下,通过追踪王阳明一生的求学和为政经历,来探析其“致良知”说的修养论意义,以期对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不断完善药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工作是药学工作者不断深入探索思考的问题。药品信息化系统的完善,药品基本信息维护是关键所在,它不但需要得到临床各科室,包括医师、药师、护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集团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实力。在企业集团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其规模的迅速膨胀和组织结构的复杂
研究新疆芜菁皂苷对小鼠的体内抗氧化作用,以生理盐水为载体,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分别采用低、中、高3种剂量芜菁皂苷灌胃饲喂4周后,测定血清、肝脏和肾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也更加关注电气管控系统在各种设备设施中的实际应用,更加重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与载人飞机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造价低、使用方便等优点。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显
当今的室内设计是集功能要求与精神需要为一体的综合产物 .室内环境设计已经不是单一的功能至上 ,而是向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方向纵深发展 ,要求设计师把握好空间的基本特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的方法和术后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20例病人经皮胃造瘘手术治疗前后的配合情况和护理方法的观察与整理,形成护理常规和要点并加以完善。结果手术均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以及抗白三烯药物对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和临床治疗时程的选择。方法将84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依然存在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加大。作为将在校读书的大学生培养为
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一种普遍的修辞方式和词语的非常规用法,用于诗歌或其他特殊文体。作为一种语言的偏离现象,人们自然认为隐喻无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