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继承毛泽东同志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实践观。“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局面,邓小平同志率先领导了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的思想路线,恢复了实践的核心地位。邓小平实践观围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的现实问题,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总结概括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实践的方法论,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将实践的标准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本文在理论方面对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意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在实践方面,具体探讨了邓小平实践观的当代指导意义。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原因和条件。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理论渊源:通过研究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实践观,进一步探讨邓小平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脉相承的关系。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客观因素:世界格局的调整,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化成和平与发展,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大力支持以及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主观因素。二,邓小平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实践前提论,实践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统一于实践之中以及试验论与不争论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主体论,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尊重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人民群众的整体作用和个人作用。实践方法论,概括了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方法论,主要包括“两手抓”、“猫”论、“摸”论、和“闯”论。实践标准论,赋予实践标准新的含义,并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从而统一了价值标准和实践标准。三,邓小平实践观的重大意义。邓小平实践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方面论述邓小平实践观的现实意义,以及为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邓小平的实践观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