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梅尔游记》原型是荷兰人亨德里克·哈梅尔(HendrickHamel)向荷兰东印度公司提交的一份报告。哈梅尔一行人于1653年,乘船从台湾出发至日本贸易。途中遭遇风暴,在韩国济州岛附近遇难。36名幸存者从此开始了历时13年的朝鲜生活,逃脱后哈梅尔提交了此报告。本文以该游记为中心,主要考察了当时朝鲜的宗教状况和对外关系的变化。在该游记中,谈及朝鲜宗教时哈梅尔曾记录道:许多僧人相信类似《旧约·创世纪》中的巴别塔故事,即许多僧人相信很久以前人类只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修建一座通往天堂塔时,整个世界混乱了。然而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此时朝鲜半岛尚未有基督教大规模系统传播,那么缘何有人相信《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本文综合多国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提出如下推测:这些信仰巴别塔故事的僧人极有可能是壬辰倭乱时皈依天主教的战俘,或是昭显世子从清归国后带回的天主教留下的教徒,甚至可能是13世纪也里可温教的遗存。此外,,根据韩国佛教寺院出土石质十字架这一情况,也可推测这些僧人亦有是佛教徒的可能。另外,《哈梅尔游记》还曾记载了彼时明清鼎革,朝鲜私修历书一事,本文结合当时朝鲜私自藏匿西洋人等违反常规的行为,提出朝鲜对外政策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其根深蒂固的华夷观。明为清所灭后,朝鲜认为中华文化亦不复存在,唯其保留了正统一脉,遂以小中华自称,其私修历书、藏匿熟知西方科技的西洋人等,目的都是不屈居于胡虏而自立,以保存和发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