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以来,随着金融去杠杆、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等宏观政策的深入推进,政策效应日益凸显,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成为金融行业主旋律。2018年以来“严监管”继续推进,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工作要点更加细化了银行监管工作的要求,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商业银行贷款增速持续下降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逐步增大,不良贷款加速积聚,处置压力巨大,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主要工作,“严监管、去杠杆、控风险”是银行业所探寻的主要课题。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包括传统方式和创新方式,传统方式主要指清收、重组、核销和转让等,创新处置方式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等,各种处置方式各有优缺点。总体来说,传统处置方式较为常用,简单直接,时效性较高,但执行中也存在不少难点和限制,且催生了各类非真实处置不良贷款的监管套利行为,商业银行为了加快处置进度,在传统模式中采用各种不规范操作模式,采用多种“通道式创新”等违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仅将不良贷款表面出表并未真实处置,反而埋下更大风险隐患。而不良贷款的创新处置模式虽然交易结构较为复杂,在当前推广实施难度大,存在政策限制,但操作更为规范,前景更为广阔,未来进一步推广也大有可期。因此,现阶段商业银行应结合各个地区的宏观环境和自身机构的业务特点,灵活采用处置手段,内部清收和外部处置相结合,传统方式和创新方式相辅相成,根据不同业务种类和对处置时间的要求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置。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历史变化和现状、特点进行梳理,研究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各自的优缺点,结合案例分析各类不良资产处置的违规操作模式,最后对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提出推动不良资产处置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