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文人的结盟风气非常兴盛,主要集中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两浙地区。选择以“两浙地区”为切入点,进而可以了解整个南宋的文人结盟风貌。 上编以时间为纵向线索,南宋两浙地区文人结盟状况如下:南宋前期(高、孝、光、宁宗朝),四明一带活动着以史浩为中心的文人群体,临安地区则有以杨万里为中心的诗人群体的结盟活动。宁宗朝四明一带又有汪大猷等文人群体在此结盟。这些群体或开展怡老会社,或结诗社,诗酒相酬,共唱清闲。其实这是党争政治下的避祸方式。后期(从理宗统治开始,一直到宋灭亡)文人结盟活动分三阶段:理宗朝以杨缵、周密为中心的杭州词人群体,度宗朝以周密为中心的湖州词人群体,以及宋亡后周密等越州词人群体,王英孙、谢翱等越州诗人群体,吴渭、谢翱等婺州诗人群体。这三阶段的群体活动特色均不同:奢侈、风雅,寥落、感伤,沉痛、悲凉,分别对应晚宋社会不同时期的风貌。 中编进行横向研究,对南宋时期一些重要的文人结盟形式,比如怡老会,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其特点和发展状况。同时也从两浙的地域文化视角考察南宋文人结盟活动的特点。 下编总结南宋文人的结盟活动的文学史意义:推动南宋文学发展,促进两浙文学繁荣,影响后世文人的结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