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人的结盟风气及文学史意义研究——以“两浙地区”为中心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文人的结盟风气非常兴盛,主要集中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两浙地区。选择以“两浙地区”为切入点,进而可以了解整个南宋的文人结盟风貌。  上编以时间为纵向线索,南宋两浙地区文人结盟状况如下:南宋前期(高、孝、光、宁宗朝),四明一带活动着以史浩为中心的文人群体,临安地区则有以杨万里为中心的诗人群体的结盟活动。宁宗朝四明一带又有汪大猷等文人群体在此结盟。这些群体或开展怡老会社,或结诗社,诗酒相酬,共唱清闲。其实这是党争政治下的避祸方式。后期(从理宗统治开始,一直到宋灭亡)文人结盟活动分三阶段:理宗朝以杨缵、周密为中心的杭州词人群体,度宗朝以周密为中心的湖州词人群体,以及宋亡后周密等越州词人群体,王英孙、谢翱等越州诗人群体,吴渭、谢翱等婺州诗人群体。这三阶段的群体活动特色均不同:奢侈、风雅,寥落、感伤,沉痛、悲凉,分别对应晚宋社会不同时期的风貌。  中编进行横向研究,对南宋时期一些重要的文人结盟形式,比如怡老会,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其特点和发展状况。同时也从两浙的地域文化视角考察南宋文人结盟活动的特点。  下编总结南宋文人的结盟活动的文学史意义:推动南宋文学发展,促进两浙文学繁荣,影响后世文人的结盟活动。
其他文献
按通常的说法,汉字是世界文字中到现在还被传承的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比起来学习难度比较大,甚至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习者掌握汉字也并不容易。汉字字形包含很多信息
伴随信息网络化的快速进步,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人们数量快速增加,所以需要更加看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完善,推动其发挥其重要地位。如果要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提升,有关技术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犹太裔美国作家,二十世纪文学“泰斗级”人物。贝娄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人的生存问题。他的创作波澜壮阔,以《赫索格》为界,前、后期呈现不同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