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城市化进入到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的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由于东、西部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的流动人口呈现出流动人口主要从西部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农村向城市的特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当然也是流动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些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然而2008年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中国的沿海绝大多数的制造业工厂倒闭,数据显示,2008年1-8月全国主要行业亏损度均有所上升,除食品制造业累计亏损总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行业累计亏损总额同比增长明显提高。其中,电子计算机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亏损额同比增幅较大,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亏损度同比增长为460.7%,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以来,受经济放缓的影响,占工业增加值70%的重化工业增速大幅下降,几乎所有耗电量高的重化工行业增加值均以大于整体工业放缓的速度下滑,造成电力消费极大下降,电力企业亏损扩大。还有就是在出口方面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这种的历史背景下,流动人口的就业就更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政府应该在特殊的时期采用特殊的处理办法。政府应该积极的介入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中来,通过更多有效的、实用的措施来指导流动人口的就业。本论文共分6章。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导论→基础理论→特征和互动关系分析→SWOT分析→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策研究:对策部分包括政府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完善就业的相关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的可信性、对创业人员的资金环境的宽松、加大对就业者的培训力度,增加他们的就业经验、加大社区(农村)的建设力度,尽量保证每个就业者能够得到相关的社会保障,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加快城镇化建设,让二元经济体制下的村民向居民的转变,更好的保护他们的利益、还有就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消除就业地方保护主义,让更多人享受我们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样,就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本文试图把历史性、经济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得研究更加的科学和合理,更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章为总论,介绍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核心范畴界定,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架构和主要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流动人口就业的相关的理论研究。本章对流动人口就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总结,从流动人口理论产生发展到目前的新型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发展经济学学说到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以及新兴的移民网络学说、连锁因果说等等。第三章,主要探讨流动人口就业对经济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两个方面来分析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第四章,四川省的流动人口就业的现状,问题以及原因。最后主要运用了SWOT的分析方法,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四川省流动人口的优势、挑战、不足和机会四个方面。为后面的政府的指导行为提供依据。第五章,全面阐述了四川省流动人口就业的种种历史机遇和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下滑,中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内需、出口、投资)之一的出口受到极大的重创,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就波及到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是在发展的道路上如履薄冰。拒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倒闭的企业上万家,由此也就影响企业原有的员工失业。第六章,主要阐述了服务性政府在种种的历史机遇之下该怎么样指导就业提出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包括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完善就业的相关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的可信性、对创业人员的资金环境(贷款等)的宽松、加大对就业者的培训力度,增加他们的就业经验、加大社区(农村)的建设力度,尽量保证每个就业者能够得到相关的社会保障、加快城镇化建设,让二元经济体制下的村民向居民的转变,更好的保护他们的利益、还有就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消除就业地方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