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语境本体性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中国哲学典籍的高语境性为依据,探讨语境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对意义认知的本体性。中国哲学发展具有共同的理论来源,即“六经”;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方法是结合时代发展的政治需要阐释经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各学派思想相互融合;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高语境的特征。中国哲学思想记录在典籍中,共同的理论来源和阐释性发展方式使得不同的学派都使用很多相同的术语,却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即使在学派内部,不同的发展路向也致使术语的含义不断发生变化。学派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使得术语的含义不断丰富。因此,对中国哲学典籍的理解离不开语境。意义认知是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基础,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了典籍的含义,才能产生出合乎要求的译本。作者将分七章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境的本体性进行探索。第一章“绪论”。首先对选择这一题目的原因进行说明,接着介绍本研究的内容,界定关键词语,阐述研究的意义和研究采用的方法,最后对本论文的整体结构安排作一简要介绍。第二章“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综述”。自17世纪至今,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产生了众多的译本。这些译本各具特色,适应了不同的时代的需求,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品位,从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但这些译本依然不尽人意。为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有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译者研究、翻译策略研究、翻译批评研究、语料库研究等,其中对语境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是薄弱环节之一。因此,作者拟对此进行探讨。第三章“中国哲学的发展特征及其高语境性”。只有在论证了语境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中语境的本体性才不显得突兀,因此,本章是该研究的立论基础。从理论来源上讲,中国哲学各流派都源于“六经”;从发展方式上讲,中国哲学家信奉古人“述而不作”的思想,采取阐释经典的途径发展中国哲学;从中国文化的特点上讲,中国文化自古就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政治服务,作为中国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哲学的发展也是结合时代需要的;从历时发展上讲,中国自古就形成了重视传统的思想,中国哲学任一思想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先前思想的继承的基础之上的;从共时发展上讲,虽然不同时代总有某一思想备受推崇,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的消失,他们同时并存,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这就使中国哲学的发展与社会、时代、政治、文化等背景密切相关,高度依赖语境。第四章“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意义认知的语境本体性理论”。本章首先对不同领域的语境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最早开始语境研究的是哲学领域,哲学家通过追问语境在语言的语义结构、意义的生成和理解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来解决传统哲学中出现的问题。英美语言分析哲学从语形、语义和语用角度对语境展开研究,欧陆诠释学从人的生存境遇和历史性角度对语境展开研究,但前者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后者又疏于对语言语境的关注。基本与哲学领域开始语境研究同时,语言学领域也开始了对语境的研究。语言学家从语言内部入手,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语境框架,区分出不同的语境变量,使语境因素在可操作性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对文化语境的关注不足。比哲学领域和语言学领域稍晚一些,文化学领域也展开了对语境的研究。文化学家从人类学角度切入,拓宽了语境研究的范围,但由于其比较抽象,难于操作。国内也在文学实践中萌发了语境思想,近年来开展了对语境的研究,但多集中于对西方语境理论在汉语中的适用性的研究,理论创新不多。鉴于语境在意义确定过程中的重要性,中外学者开始把语境理论引入翻译,但很少有人把语境理论引入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研究。作者意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尝试。“历史地讲,语境思想从产生之时就与意义问题本质地联在一起”①,这是作者将语境理论引入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的基础之一。接着,作者对语境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意义认知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中国自古就形成了崇古的思想传统,自诸子百家通过阐释“六经”著言立说创立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学派之后,中国哲学思想传统的发展基本没再越出他们的思想框架。在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有些思想传统不合乎时代要求逐渐被淘汰,有些思想传统则迎合了社会需求,其发展贯通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始终,如儒、道两家。即便如此,学派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是在继承中的创新和发展。再加上外来思想,如佛教的影响,学派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典籍中,就是元典注本的多样化。同一字、词、句、段或文本的阐释各有不同,甚至迥然对立。受此影响,中国哲学范畴也具有学派性、义理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英译中国哲学典籍的过程中,为求得文本“本义”,须将文本置于中国哲学整体的发展轨迹中,置于作者的思想体系中。本章的最后,作者分别构建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文本意义认知的语境路线图和术语意义认知的语境路线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意义认知过程中的关联语境。第五章“语境本体性理论关照下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语境在中国哲学典籍意义的认知过程中有着本体性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由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是一项“维护民族文化身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全球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各种文化平等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①,其目的是“保持差异:维护民族文化身份”;“促进互镜与互竞:建构全球文化多样性”;“正本清源,向世界呈现真正的中国哲学思想”;“走向世界,为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资源”②。因此,英译中国哲学典籍时,既要考究词句的文本语境(包括本源意义、历时意义、共时文本、互文文本、文内语境),又要追溯典籍产生的时代环境、反映的思想系统和作者的个人背景,通过追根溯源,求得本义,将中国哲学典籍所蕴含的文化以本真的状态传递给世界,让他们更好、更准确、更客观地了解中国,巩固中国固有的民族文化身份,也让世界分享中国优秀的哲学文化传统。因此,作者在本章提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是“追本溯源,重建语境”。接下来作者选取了《论语》的若干片段,依照从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依次从文本语境、作者背景、义理系统、时代环境方面对这些片段的意义进行考察,对比不同的译文,展示通过“追本溯源,重建语境”的方法英译中国哲学典籍的可行性。第六章“结论”。本章对该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并指出,不同的语境层次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对典籍意义的认知发挥着本体性的作用,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中语境的本体性。不过,由于作者本身知识的局限性,再加上研究对象是远古时代的典籍,虽然作者尽量客观地还原典籍的语境,但依然无法排除主观性的作用,这是本研究的难点。最后作者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随着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阅读教学的深度、广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更透彻、更
为了提高听力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听力教学存在的误区,探讨了听力理解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听力教学的策略。
道路自信与民生建设是互为因果、同质同向的。道路自信源于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独特民生的深刻关联,民生改善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的过程。只有坚持走中国
文章分析了抗战时期《战时记者》主编杜绍文《战时报学讲话》一书对战时新闻学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1)探讨了战争与新闻学的关系,提出了“健全的新闻学”研究之构想;(2)论证了新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集团企业在扩张自己势力范围不仅仅包括产品输出上,越来越多的关注点集中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上。“地球村”优化了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合理分配与流动,跨国
满族是居于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北方长期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其本民族独有的家族习俗,在其传承及流变过程中体现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多方查阅资料
<正>族氏铭文是金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见于商周铜器,大多为作器者的族氏名号。族氏铭文构形奇特,考释困难,至今仍是金文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自北宋嘉韦占年间,有关族氏铭
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发展进程中较早的画科,包含各种肖像、风俗以及历史故事等题材。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审美意识的提高,人物绘画题材多样,绘画技法趋向成熟,在初唐时期既
我院对国际接轨过程中医疗翻译工作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就国内医疗现场的翻译现状及医院中翻译的角色行为展开分析,证明医疗翻译协助医生完成对患者身体、心理、
选取3种粉煤灰制备成3种不同的样品,进行脱硝实验。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仪检测分析这3个样品中主要元素及其化合态的结合能。结果表明:通过脱硝实验得出样品3的脱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