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清律例·名例律》“流囚家属”是规定流、军、安置、发遣、缘坐等项犯人家属法律地位的律条。“流囚家属”律条的内容溯源可及秦汉,当时已有诏令规定“妻子自随,占著所在”。之后,在《唐律疏议》“犯流应配”律文中得到初步完善,其适用范围为流、移、造畜蛊毒等犯人的家属。至明代,始有“流囚家属”律名,其适用范围扩大为流、军、安置、谋反、逆叛及造畜蛊毒、采生折割人、杀一家三人等犯人的家属,除了谋反、逆叛等犯人家属外,其余本犯身故后,准许犯人家属回籍。清代,沿袭《大明律》“流囚家属”律文,规定“流囚”家口有别,妻妾是应佥解之人,父祖、子孙属于自愿跟随之人,带有浓厚的封建家族伦理关系。通过定期修律,与明代相比,“流囚家属”律条增添了对发遣犯家属的规定,包括流、军、发遣、安置、谋反、逆叛及造畜蛊毒、采生折割人、杀一家三人等项犯人家属的规定。其中,奉特旨及例应佥遣的家属,到配后与本犯一体管束。非奉特旨及例应佥遣的家属,到配后不与本犯一体管束。本犯身故后,准许犯人家属回籍;无力回籍的家属,属于旗人,规定其在配所地披甲;属于民人,则将其安插为民。被呈送发遣的旗下家奴,其妻室子女与本犯一起发给兵丁为奴。普通军、流、发遣人犯,到达配所后所生的子女,如果本犯没有去世,准许其子到外地耕种、贸易,其女自由婚嫁;如果本犯身故,准许妻子回籍等。虽然乾隆二十四年废止佥妻之法,但是“罪应缘坐及造畜蛊毒、采生折割人、杀一家非死罪三人”等项的犯人家属,仍要佥发。例文的增纂删减,使得部分例文的规定出现相抵牾,或“一事二例”或“因此例生彼例”。此外,律例虽有明文规定,但是司法审判中也会出现援引律例出入的情况。在律例无明文规定时,地方督抚与刑部司法官员对援引他律比附加减或比照成案援引适用也时常面临困境。清代统治者制定“流囚家属”条,一方面是出于“禁暴止奸”、惩罚犯罪,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又极力标榜立法之意为“全其夫妇,免致拆离”,兼顾儒家伦理。但是,佥妻之法于法理而言本是行不通,终究掩盖不了牺牲女性权利换取统治目的的事实。且“本犯身故,家属回籍”实际执行起来却与社会民情有着诸多矛盾,往往造成“本犯身故,家属难回”的局面等。此外,“流囚家属”条也存在律目过于宽泛而律例规定的内容却相对有限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