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洪被誉为“宋僧之冠”,其诗文集《石门文字禅》完整地诠释了惠洪用来试图改变禅林下衰的“文字禅”思想和“仿史传”的僧史观,系统地展示了其诗文创作情况、文艺理论水平。本文分析了《石门文字禅》的编纂情况、思想、内容及语言,并梳理了其接受情况。第一章介绍惠洪、觉慈以及《石门文字禅》的编纂。惠洪漂泊半生,四度入狱,两次被剥夺僧籍,著述丰富。弟子觉慈在宋代推崇文治、出版业繁荣的时代氛围以及禅师语录编纂之风等的影响下编纂了《石门文字禅》。《石门文字禅》初稿约于宣和六年(1124)完成,定稿约于建炎二年(1128)完成。觉慈以体裁为编纂基本准绳,再以时间、人物等辅助编纂。由于个人才能等原因,其中存在误收、编排混乱的情况。第二章是对《石门文字禅》内容的阐释。惠洪对语言的掌控力极强,擅长各种文体的创作,其诗、文、词、赋极具特色。他将诗歌用于咏史凭吊、参禅悟道、写景咏物和交游唱和,由于使用场合不同,故其诗歌呈现出清新畅快和雄健振踔两种风格。他用文赞美佛、菩萨、高僧,记载佛寺的修建,阐释佛学义理、“文字禅”思想、僧史撰述思想以及品评诗文字画等,呈现出轻秀和浩荡两种风格。惠洪的词用于交游唱和以及颂扬古德高僧,用赋抒情状物,将新的形式、方言等加入偈颂中,增加其趣味性和可读性。第三章是对《石门文字禅》中惠洪思想的阐释。惠洪面对禅林下衰的现状,倡导以文字为禅,其“文字禅”思想包含四个层面:语言文字是精神的载体,语言文字为入法之阶,语言文字是挽救佛法衰微的药石,但是又不可过分依赖语言文字。惠洪认为可以借助古德高僧的生平行事参禅,在《石门文字禅》中阐述了仿照史传重修僧史的初衷,希望给丛林参禅者留下“典刑”,号召禅僧“多识前言往行”。惠洪将禅宗“游戏三昧”的思想运用到文学领域中,形成了丽词绮语、“戏作”“诗成一笑”等“游戏翰墨”。惠洪以“妙观逸想”的“法眼”去鉴赏文学艺术作品,并阐释了“画家”为“非画师”“有声画”与“无声诗”的思想。第四章是对《石门文字禅》语言的分析。惠洪对佛教经典、儒家典籍以及前人诗文都非常熟悉。《石门文字禅》中大量的佛教专业术语、佛教典故、佛教禅宗典籍展示了其作为僧人“本业”的一面,而化用经典文献、前人诗文,大量使用比喻,选用贴切的典故,甚至自创奇语、奇句展现了其作为诗人“不类浮屠语”的一面。第五章是对《石门文字禅》接受的梳理。《石门文字禅》现有6个版本,但各本的祖本均为《径山藏》本。明以前,方回等人对惠洪人品的质疑,肯定其诗文价值的并不多。自释达观再次倡导“文字禅”之后,惠洪诗文得到明代禅林的肯定,僧人多有唱和惠洪作品,选本也开始重视惠洪。随着吴之振等人编选《宋诗钞》称赞惠洪为“宋僧之冠”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惠洪其人其作品做出公正的评判之后,惠洪《石门文字禅》接受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