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对先秦儒家“性”观念的诠释——以《原性篇》为中心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ao_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唐君毅先生《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通过其对先秦儒家哲学“性”的观念的诠释,探讨唐先生在诠释中国人性思想的创见及贡献。   本文主要分两部份,第一部份是唐先生对先秦儒家“性”观念的诠释。当中再细分为四部份:首部份探讨中国古代至春秋时代“性”观念的根源义及其早期的发展变化;次及孔子言性之承先启后的关键角色;再及孟子言性善的详细论证;最后论荀子主性恶之理由及其与孟子思想会通之可能。   论文第二部份列举了其它学者对孟苟“性”观念的诠释,包括: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牟宗三先生、徐复观先生、蔡仁厚先生及蒙培元先生。然后将之与唐先生的诠释作一比较,以见唐先生与此数位学者说法的异同,并从而突显唐先生的说法有进于其它学者之处,以及其贡献之所在。
其他文献
我们通常会认为,科学创造是一项充满着严谨、细致、理性的逻辑思维思考的工作,但是,在科学创造中也同样充满着感性的情感上的因素,而审美活动便是这样一种因素。在科学创造的各个过程中不但存在着审美活动,并且它还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是以人做为主体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在进行其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中会不可避免的融入自己的个性、喜好、等情感的因素,而这些情感因素也会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产生一定意义的积极
风景,几乎是一个人们熟悉到可以熟视无睹的名词,因而在早前的许多研究中它几乎被“放进了括弧”,并时常被静止和僵化地看待与使用。本文即试图跳出通常的静止观点,确立风景之观念
目前,《文化哲学》和《西方的没落》都已经有了较好的中译本。这无疑给我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者们提供了较好的材料。今时今日,作为一个“敬畏生命”思想提倡者的施韦泽已经被中国
宋代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并在当时处于全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促成宋代科技发展、繁荣与创新的原因有许多,但对其原因的探索却是多歧的、富有争论的。宋代的科技可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