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经过近二十年的试点生产和应用,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在临床应用推广、产业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我国大陆地区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与日本、韩国和港台地区相比呈现相对缓慢趋势。本课题结合华润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开发、生产情况,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发展研究和竞争力分析,以金银花品种为例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关键技术的示范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一、梳理和明确了中药配方颗粒的含义和发展趋势中药配方颗粒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现代快节奏需要的、以临床需求为引领的供配方使用的颗粒,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把单味中药饮片经现代科学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并定量分装而成的一种统一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可供医生直接配方的颗粒状中药。中药配方颗粒具有可以辨证使用的特点,同时具有携带和服用方便、易于服用和接受等等优点。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中药产业的良好发展趋势,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国外(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也为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发展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参考。临床研究证明中药配方颗粒具有肯定的疗效,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中成药共同服务于中医临床,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临床应用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二、分析了中药配方颗粒产业良好的产业竞争力和存在的主要困难开展了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企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分析。选择了四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对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所调研的四家中药配方颗粒企业,三家企业的销售、资产、利润都明显上升,一家企业的销售收入下降,但销售利润和企业的资产都在增长,四家企业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能力;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有向上发展趋势,企业的生产、获利能力不断增强,说明企业对成本费用控制的能力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在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均有下降(小于50%),企业偿债能力较强且资金流动性好,处于良好状态,反映出企业经营风险的较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强;企业流动资产利用速度在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在逐渐上升,运营能力在增强。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企业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开展了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单味价格、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处方(方剂)价格、港台地区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价格、中药配方颗粒与中成药的价格等药物经济学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药配方颗粒比中药饮片价格高,差距在1.6-6倍左右,多数在2-3倍。中药配方颗粒比中成药可能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我国台湾地区的中药配方颗粒与价格和饮片的差距和大陆的差距相似,而港澳地区的中药配方颗粒价格与饮片的差距比较小。由于统计数量有限,以上结果还不能完全说明差别的本质,还有待进一步继续大样本的深入观察和研究。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仍然超出大部分人的接受能力,成为影响临床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文献研究、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具有辨证论治且又方便快捷的特色和优势;符合现代药物的标准化、客观化要求,有利于中医药现代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疗效方面是否与中药汤剂具有等效性;价格比传统中药饮片高;国际竞争压力;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指导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和应用。三、通过金银花品种的示范研究总结了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模式以金银花为例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研究。开展了金银花标准煎煮方法、提取工艺、浓缩干燥工艺、制剂成型工艺、中试生产的研究。通过研究,制订了金银花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流程。通过研究,明确了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指导原则,包括:(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每味中药不同特性,制定相应生产工艺。(2)尊重中药汤剂水煎历史,最大限度地保留水煎汤剂的有效成分。确定每味药的加水量、升温煮沸时间、煎煮次数,后下品种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因此多数药物以水为溶媒多成分提取,辅以其它提取方法,在尽量除去杂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中药的全部成分。(3)在制造过程中尽量避免添加辅料,将辅料的用量降到最低限度。根据金银花的示范研究结果,结合其他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初步提出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研究模式,主要包括提取工艺(标准煎剂、提取工艺、固液分离工艺、浓缩工艺、干燥工艺)、制剂工艺、包装工艺等技术环节。以金银花为例开展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开展了金银花性状鉴定、鉴别、指纹图谱、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绿原酸含量测定、木犀草苷含量测定等研究。通过研究,制订了金银花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提出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应该包括中药材(饮片)、中间体、成品全过程。应分别对药材(饮片)、中间体(提取物)、成品三个阶段按照已建立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检验,保障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和稳定。其中,中药材(饮片)检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有关标准进行检验,没有国家标准的地方性品种可按照地方法定标准检验。半成品的标准按照企业标准检验,检验项目主要有水份、溶化性、鉴别、含量测定等。中药配方颗粒成品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药材来源、性状、鉴别、指纹图谱、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等。提出应进一步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过程在线质量监控研究,研究建立各主要提取物内在物质含量的在线快速定量检测方法,保障配方颗粒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四、提出了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发展定位。中药配方颗粒是适应快节奏需要的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具有确定疗效的供中医临床配伍用的颗粒状中药,它与传统汤剂、现代的中成药都是中药应用的形式之一,不是传统汤剂和中成药的替代品,因此中药配方颗粒与汤剂、中成药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共存于中医临床中,一起为中医临床服务。推行小复方配方颗粒与单味配方颗粒并存互补模式。借鉴日本和台湾等地中药颗粒剂的发展经验,采取复方配方颗粒配合单味配方颗粒的模式。在复方的选择上,建议以精简的经典方和常用方为主,即“小复方”为主,辅以常用的药对。在小复方的选择上,应该从经典方(如《伤寒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著作中的方剂)研究、临床调查、专家走访等进行筛选,再统计各方通过加味配方颗粒可以衍生出处方量。其次,要开展“小复方”的工艺优化和质量标准研究,优化提取工艺,开展浓缩、干燥、成型等条件研究,再通过中试放大研究,验证和修订生产工艺参数,并制定小复方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和标准的建立。建立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的可溯源质量管理模式,以保障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从金银花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从部分品种开始制定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条件,建议应该加强国家标准的建立,并争取上升中药配方颗粒的国际标准。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经济学在国内还处在探索阶段,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用于配方颗粒的经济学研究,认为配方颗粒组的经济效果接近或甚至优于中药汤剂组,但这仅是小样本的探索。在本研究中,已经对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与单味饮片、饮片的组方、中成药的价格进行对比,由于样本量小和方法的局限等原因,都不能提示问题的本质。所以,应该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已经广泛应用的医院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对临床医生使用配方颗粒所治疗疾病及其费用、疗效、疗程等进行统计,得出初步的结果。第二步,在前面研究基础上筛选出10种左右的疾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中药配方颗粒与有关疾病分别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西药、中成药进行对比,并按照辨证论治对疾病进行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对比研究,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观察近期疗效、跟踪远期疗效、生命质量等,再综合评价各种治疗的成本效果或效益,从药物经济学视角察看中药配方颗粒的效益或效果,为探讨中药配方颗粒应用中存在的价格问题提供参考。加强临床研究与应用推广。以疗效为核心,建立单用或多种形式配合应用、灵活多变的服用方法,建立医院动态疗效研究方法,以多方位建立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研究系统。重点针对“合煎单煎”的等量性和等效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进电子调配方式。应借鉴台湾等在中药配方颗粒应用的先进经验,使用电子调配、临时包装的配药模式,这样既方便临床医生辩证使用,提高医生使用积极性,又省去企业固定包装的成本,并降低药房工作量,方便患者使用。降低价格。降低配方颗粒的价格是促进配方颗粒应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企业要通过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水平,技术和装备的改进等途径来降低成本,通过提高规模效益等途径,还要树立让利于患者来发展配方颗粒的理念,多途径降低配方颗粒的市场价格。同时,可进一步从定价机制系统研究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价格差异的形成机制,为探讨中药配方颗粒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价格问题提供参考。加强宣传与政策扶持。宣传配方颗粒的知识,使医生和患者了解配方颗粒的生产原理、方法,以及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等环节,使医生了解现代制药技术和装备的进展,理解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的关系。通过宣传相关知识,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观念的引导。在政策上,应尽快结束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用状态,给中药配方颗粒正式的、合法的地位,以便于推广应用和促进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促进中药配方颗粒走向世界。中药配方颗粒具有质量稳定、可控的特点,利于与欧美的药物标准接轨;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汤剂一样具有辨证用药的特色,保留与中药饮片相似的药性和药效,却克服了饮片的外形粗糙、煎煮麻烦等问题,符合处方的用药习惯,容易得到现代消费者的认可,比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更具备走向世界的优势,是中药走进天然药物市场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