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是全球性的感染性疾病,在全世界超过2亿的感染者中有高达75%的病患会转为慢性肝炎,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纤维化甚至肝癌。长期以来,由于HCV基因型的多样性和易变性,HCV体外细胞培养体系和适当小动物感染模型的缺乏,使对HCV感染机制的深入研究、抗病毒药物及HCV疫苗的研究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本研究中,根据已构建的含有1b型HCV全长基因组和T7启动子、终止子序列的HCV重组质粒,利用重组痘病毒(vTF7-3)提供的T7 RNA聚合酶,在非肝癌细胞Vero中实现HCV RNA的高水平复制。通过转染细胞内的HCV核酸及蛋白水平检测,优化试验条件,从而得以该体系中扩增获得大量高滴度的HCV,并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约为50nm的球形病毒粒子。为进一步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扩增得到的HCV病毒液分别接种肝癌细胞和树鼩,同时进行体外和体内的感染活性检测。体外核酸及蛋白检测结果均显示,Vero细胞培养体系扩增得到的病毒HCVcc (HCV cell cultured)具有感染性,并且感染上清再接种感染结果表明,其在肝癌细胞中可进行有效的核酸复制和蛋白的合成,产生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由于HCV仅感染人类和黑猩猩,使其体内感染机制的深入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迫切需要研发合适的可感染HCV的小动物模型。树鼩作为一种接近灵长类的小型哺乳动物,已发现其对轮状病毒、乙肝病毒及疱疹病毒等人患病毒敏感。而本研究中树鼩感染HCVcc实验结果显示,树鼩可感染HCV,并表现出同人类感染一样的病毒血症和组织病理性改变。从而不仅证实了HCVcc的感染性,也初步建立起了树鼩这一HCV感染的小动物模型,为HCV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评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HCV感染的治疗目前的标准方案仍然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病毒唑(RBV)给药治疗。但此方案对不同基因型的HCV有选择性作用,对2,3型HCV感染病人治疗效果较好,而对1,4型HCV感染病人治疗则差很多,并且副作用较大,从而也限制了许多患者的治疗用药。目前治疗HCV感染的新药研发主要还是集中在新型干扰素类药物,病毒唑类似物和针对HCV特定靶位的抑制剂上,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结果。但这些药物也受到了安全性及病毒突变体抗药性等各方面的局限。因此,更安全有效的药物仍在不断的研发中。抗菌肽是一类在生物体中广泛存的多肽物质,具有广谱的抗病原体活性。蝎毒中抗菌肽含量丰富,且有报道其具有杀死某些披膜病毒的活性,但未见抗HCV活性报道。因此,本研究选用蝎毒腺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具有抗菌活性的阳离子肽,对其抗HCV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并非所有具抗菌活性的肽都有抗HCV活性,但其中Hp1090表现出较好的抑制HCV感染活性。进一步剂量及作用方式试验结果推测Hp1090可直接与HCV作用抑制其感染。通过蛋白分子相互作用试验和人工模拟HCV脂质包膜染料释放试验证实,Hp1090可与HCV直接结合作用,并对HCV脂质包膜迅速透化,破坏HCV病毒粒子的完整性,以抑制HCV的感染。从而此研究也为抗HCV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